府谷縣磧塄王家坬革命舊址位于磧塄農業園區王家坬村。王家坬村總面積9.3平方公里,轄5個自然村,共308戶,965人。
1947年7月,晉綏邊區第二軍分區派出李全超、趙希賢、馮太春等解放府谷隨軍工作團到達府谷,不久興嵐支隊西渡黃河,解放了府谷花塢鎮(今磧塄高窯峁)。7月,隨軍工作團成立府谷縣工作委員會,趙希賢任工委書記,馮太春任副書記。9月,陜甘寧邊區派出白志明為團長、楊沛琛為副團長的工作團隨警一團(劉吉甫為團長)進入府谷,隨后府谷大部分地區解放。11月,工作團于王家坬村召開黨、政、軍負責人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中共府谷縣委和府谷縣人民政府。1948年1月,府谷全境解放,中共府谷縣委、府谷縣人民政府由王家坬村移駐府谷馬道崖。
2015年,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打造紅色旅游帶,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遵照王家坬村革命史實舊貌,磧塄農業園區對王家坬村革命舊址進行了恢復修繕。舊址占地1000平方米,窯洞9孔,主要為中共府谷縣工作委員會辦公舊址、中共府谷縣委員會辦公舊址、府谷縣人民政府辦公舊址,內部陳列各組織機構、主要負責人文字圖片等資料,以及當時部分軍事革命、農耕生活的實物展示。2016年開館以來,接待縣政法委、發改局、司法局、公安局、林業局、土地局、環保局、市高交六大隊、廟溝門鎮等100多個單位黨組織2000多名黨員的參觀學習。
為了警示和教育來訪的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園區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將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與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有效結合,在舊址附近的村兩委陣地規劃建設了黨史廉政文化室,內部展覽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營造濃厚視覺氛圍,發人深思、催人警醒,與舊址一道成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該景點位于晉陜蒙三省交匯之處,在這里可以感受一腳踩三省的意境,“南有青木川、北有蓮花辿”其南北景色各不相同,景區東臨黃河,西北綿亙10公里,是府谷舊時八景之一,形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間,其得名來自于康熙皇帝,史載清康熙帝在平定葛爾丹叛亂時曾駐足雞鳴三省之處,被展現在眼前的五色斑斕的狀若蓮花的丹霞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貌尚無名稱情況下遂命名為“蓮花辿”。蓮花辿的獨特之處在于地表色彩基調與黃土高坡地貌截然不同,紅色白色層層相疊。
當地人稱“五花肉”,身臨其境時,灰綠、棕黃、絳紅、粉紫、灰白五色相間,交相輝映,夕陽中仿佛燃燒的火焰。絢麗的紅霞,其景美不勝收,讓你流連忘返,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丹霞地貌地質遺跡,2017年1月28至29日在CCTV9、CCTV1《航拍中國》欄目中播放。
2017年9月22日下午,中央七套《鄉村大世界》欄目組在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錄播大型綜藝節目《走進陜西·府谷》。錄制現場位于風景秀美的蓮花辿景區觀景平臺,這里與眾不同的紅白色調的搭配,勾勒出了蔚然壯麗的陜北丹霞地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觀光。
為了配合節目組錄播節目,園區十多天前就開始對蓮花辿景區進行擴建改造,修繕停車場,完善公共設施等。這些工作也提升了景區的游客接待能力,能為更多游客提供更加優質和便利的服務。
前來觀看節目的有當地的老百姓,還有慕名而來的游客,同時,園區特別邀請了周邊市縣的領導。錄制現場人山人海,節目異彩紛呈,既有當地的傳統文化節目,也有京劇和街舞相結合的新穎表演,同時,還有一些重量級明星前來助陣。西部歌王王向榮現場傾情演繹,引來陣陣喝彩。
現場扣人心弦的一刻到了,兩位特技車手默契配合,奉獻了一場“雙車夾飲料瓶同步側位停車入庫”的精彩表演,所有觀眾鴉雀無聲,屏住呼吸,當兩位車手精準的將兩輛車同步停入車庫后,現場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作為中央電視臺唯一一檔面向三農的大型綜藝欄目,CCTV-7《鄉村大世界》以“小現場聯歡”形式宣傳當地節會、旅游、特產、文化、新農村建設、群眾風貌,綜合打包宣傳縣域名片,是中國電視欄目中與地方經濟文化生活最貼合的大型宣傳展示平臺?!多l村大世界》能夠走進府谷墻頭,是墻頭人民、府谷人民的一次歷史性機遇,它將墻頭的風土人情和秀美山川展現在全國人民的眼前,讓更多的人了解府谷,了解墻頭,節目的播出必將帶動墻頭旅游業迎來一輪新的高潮式發展。
榮河書院位于府州城大南門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知縣鄭居中在府谷舊縣城南門外山坡上捐建的,計正房、東西房各三間,西廚房1間,門樓1座。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榮和書院坐北向南,避風向陽,依山傍水,整個書院大體分為三層,呈梯級形狀順山勢次第攀高,中間相互貫通。
舊時為府谷培養學生應試科舉的最高學府,書院南臨黃河,長橋如虹,魁星樓巍然而立,“榮河聽濤”現已成為府谷勝景。
“榮河聽濤”之所以稱為一景,主要是因為榮河書院臨黃河而建,波濤聲在書院觀景臺那兒聽起來尤為壯觀而得。
榮河書院始建于1770年,截止到2014年已經走過244個年頭,它是府谷人民的驕傲,默默矗立在黃河邊,隨著日月星辰,聽著濤聲陣陣一路走到現在,2012年11月中旬左右陜西省“七女秀陜西”?活動來到府谷,特別拍攝了片長30分鐘的“府谷之行”一輯,讓更多的陜西人,乃至中國人了解府谷,了解了這座古老的書院。
1926年8月,李維勤〈又名李精予〉受綏德黨組織派遣,以教員身份在府谷南門第一高級小學〈簡稱“南高”)立足, 開展府谷地下黨的創建工作。他首先在南高發展了曹桂芳、高仰先、劉應成為中共黨員,并聯絡在綏德、榆林、太原、上海等地上學的部分回府探親的學生黨員在縣城建立起中共府谷特別支部,李維勤任書記,高仰先、曹桂芳、劉應成為委員。
1926年12月,特支在南高發動學生鬧學潮,驅趕反動校長尤青芝〈又名尤天乙)。
1927年12月下旬,隨著府谷革命形勢的不斷發展、南高黨支部力量的不斷增強,李維勤遵照上級指示,于月底在南高成立了中共府谷縣委,嚴念祖同志任縣委書記,柴培桂任縣委副書記,郭天錫任組織部長,劉子安任宣傳部長,蘇建勛、趙同芝、柴培桂、劉世英、韓鋒、趙希賢為縣委委員。同時成立共青團府谷縣委,書記由柴培桂兼任。接著在七個地區建立了區委,一區(劉家川)書記張世清;二區(鎮羌)書記劉德昆;三區(清水)書記蘇子秀;四區(木瓜)書記劉晉升;五區(沙梁)書記劉祖太;六區(盤塘)書記高宏軒;七區(他兒壩)書記李文成。
2008年,對本體建筑進行了維修。2009年,完成了對周邊環境的整治,并開始,免費對外開放?,F為全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規劃將榮河書院列為黨史教育基地。
高寒嶺地處府谷縣城西南,距縣城45公里、田家寨鎮政府西北3.5公里處,海拔為1426米,山勢傲然特立,百里外可見,是府谷境內海拔最高的名山,也是石馬川河的發源地。據清代《府谷縣志》記載,高寒嶺松柏森然,冬夏常青,地勢雄壯,峰壑遙對。登上此嶺,萬念俱消,百憂皆忘,一人言笑,群谷有聲,當其上午山頂生云,每至晚間半嶺騰煙。高寒嶺因以得名。
高寒嶺本是一片原始森林?,F在山嶺間保留的600余年以上樹齡的古木就有幾十株;那5000余畝數萬株筆直的杜松,則是國內重點保護的稀有樹種。山巔舊有五龍廟和戲樓。相傳元末有一老僧埋寶物于該嶺,插松枝為記,未幾,寶物不見,滿山卻長出茂密的松林,壯麗非常。每年夏季,山上演戲三天,游人如織,風景殊佳。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山上到處是古柏巨松,神府并大縣后,政府組織砍伐,將巨木運往神木蓋了大禮堂等建筑,原始森林遂遭到毀壞。
高寒嶺除有美妙的傳說外,據《府谷縣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初六,康熙帝第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率軍前往寧夏途中,二月二十九日從劉家古渡過黃河駐蹕府州城,三月三日駕至孤山堡、三月四日經鎮羌堡至高寒嶺住一宿(康熙駐蹕邊家水口今田家寨鎮高寒嶺原水口遺址),并在高寒嶺賦詩一首《曉寒念將士》:“長河凍結朔風攢,帶甲橫戈未即安。每見霜華侵曉月,最憐將士不勝寒”。 詩中流露出對戍邊和帶甲出征將士在霜華侵月、朔風凜冽中安全和溫飽的擔憂。閏三月底康熙平定了噶爾丹。
由于歷史原因和自然災害,導致高寒嶺杜松林地和原有古跡遭受破壞,現有杜松林主要在溝壑之處,面積達5000余畝,15萬余株,千年古樹十余株,可山上正地樹木稀少。從2013年開始,府谷縣委、縣政府決策,全面恢復高寒嶺植被,啟動了高寒嶺萬畝杜松原始森林保護區暨生態恢復示范區項目、歷史文化挖掘暨生態旅游項目,依靠市、縣支持,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實施了以樟子松、油松為主的生態林、景觀林5000畝;正在對古文化廣場、古建筑進行修復;新建仿古森林消防站和管理室;新修10公里防火通道。同時,成立高寒嶺陶瓷藝工作室,利用高寒嶺特有的青陶泥,純手工打造,發展和傳承高寒嶺陶瓷藝,保持原生態文化內涵,體現具有府谷特色的剪紙、刺繡、農耕等傳統藝術文化,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將高寒嶺打造成集歷史文化、旅游開發、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生態人文景觀。
高寒嶺地處神府接壤之間的田家寨鎮,縣委、縣政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毅力,將高寒嶺打造成森林茂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鳥語花香、雅俗共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景觀。
馬鎮衛生第四所舊址:抗日戰爭時期,晉綏軍區后方醫院在馬鎮成立第四所。
1940年6月初,日本軍展開了夏季掃蕩,瘋狂地向山西興縣、臨縣一帶進犯,晉綏環境惡化。為了避敵鋒芒,一二0師和晉綏邊區黨委的后方留守處以及供給部、政治部等機關遷到了神府境內。7月后,日本部隊瘋狂掃蕩華北抗日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出現嚴重的困難局面。晉綏邊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八路軍一二0師司令部和部分學校、工廠、醫院、劇團、糧庫等陸續移到神府地區,人員達1萬5千以上,牲口千余頭。神木一時成為晉綏邊區和一二0師的后方基地;成為八路軍將士養精蓄銳重返前線的后方駐地。
1936年3月31日?,劉志丹軍長率紅28軍將士從天臺山東麓搶渡黃河,開赴晉西北作戰,天臺山因此成為劉志丹軍長渡河東征的指揮部。為了緬懷劉志丹將軍的豐功偉績,2008年6月28日,神木縣政府在天臺山建立了“劉志丹東渡紀念碑”。
峪口鄉譚家坪村位于佳縣白云山南5里處,面朝黃河,背靠大山,是毛澤東轉戰陜北在佳縣住宿的第九個村莊。
1947年10月18日中午,毛澤東被村長賀文廣領進了賀加厚的院子。這是一排六孔窯洞的院落,有很低的圍墻和大門,毛澤東住起第四孔。
毛澤東來到譚家坪沒顧得上休息,就馬停蹄地前往距譚家坪南5里的峪口村參觀陜甘寧邊區峪口選紙上,鼓勵工人們要組織起來組織生產、發展生產。
毛澤東在譚家坪住的三天時間里,天天有人來送信和電報,毛澤東整天坐在賀家厚的窯洞里認真批閱文件。還走訪了十多戶群眾,了解他們有什么困難和要求,當他發現有的群眾馬上就要斷炊時,新自組織大家互濟互借,換門逐戶地解決他們的困難。毛澤東囑咐佳縣縣委書記,要盡快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安排好。
毛澤東在譚家坪住了三天,于1947年10月21日在汪東興等人的護送下離開,前往南河底村。
峪口鄉南河底村,黃河岸邊的一個小村莊,位于白云山腳下。
1947年10月21日早飯后,毛澤東在汪東興、李銀橋、石國瑞等人的護送下,從譚家坪出發,沿黃河北上,行程不到5公里,來到南河底村。這里是毛澤東轉戰陜北在佳縣住宿的第十個村莊。
自從沙家店戰役一舉扭轉了陜北戰局以后,雖有胡宗南軍隊的追擊,但毛澤東一行在宿營地的選擇上就不怎么顧忌了,住進了村口路旁的李正興家中。
這是一個三孔窯洞的小院,有大門、圍墻和抱廈,緊鄰公路,從軍事角度來看它并不隱蔽。毛澤東當年住右起第一孔,李銀橋住左起第一孔。舊居西側的小院里住汪東興、石國瑞等人。每天下午五六點鐘的時候,就有一匹馬從神泉堡來送信。
毛澤東來到南河底村的時候,謝覺哉和王明也從河東來到南河底村,向毛澤東匯報土改和《婚姻法》的起草情況。為了確定正確的土改政策,毛澤東在社會調查中對農村的地主、富民、中農、貧農各占多少人口,各有多少土地,對農村封建剝削的程度以及各階層的態度等,都作了科學的分析和研究。
毛澤東住進南河底村的第二天,恰逢九九重陽節,重陽節也是白云山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幾天前,主席已觀賞過白云山勝景的雄姿了,為了讓戰士們也能領略一下,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些很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主席決定再度重游白云山。在山上參觀了白云山以后,還和群眾一起看戲,看完戲后,毛澤東還走上戲樓與演員們一一握手致謝,并以亞洲部的名義給木頭峪群眾劇團贈送了一面錦旗,上書“與時并進”四個大字。
10月23日,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楊得志、楊成武、耿飚并告各首長電。同日,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復聶榮臻、蕭克、劉瀾濤、黃敬、羅瑞卿并告朱德、劉少奇、楊得志、楊成武電,批準他們二十二日提出的關于乘勝奪取石家莊的建議。
10月24日,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復陳毅、粟裕并告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電。
10月27日,毛澤東幾乎沒走出窯洞,修改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反對劉航琛一類反動計劃的指示稿。
1947年10月29日,毛澤東一行離開南河底,前往呂家坪村。
螅鎮鄉劉家坪村位于佳縣南部75公里外的黃河岸邊,是毛澤東轉戰陜北在佳縣住宿的第十四個村莊。
這是一排坐北朝南的7孔窯洞和東西兩側各3孔偏窯的院落,高高的圍墻和威武的大門把院子圍成一個嚴嚴實實的四合院。這是一個陜北最典型的“明五暗二兩廂六”的建筑結構。這是毛澤東在佳縣的十幾處舊居中最好的一處。當年毛澤東住中間,這是毛澤東結束“延安時代”住的最后一孔窯洞。也是毛澤東告別他生活、工作和戰斗了十三個春秋的陜北時,最后睡過的一盤土炕。
毛澤東自從1947年11月20日離開佳縣,22日到達楊家溝后,一直在楊家溝住到1948年3月21日離開。3月22日早飯后,毛澤東率中共中央前委從綏德縣吉鎮動身,途徑沙坪,行程50里,下午到達佳縣的劉家坪村,住在劉家坪區公所的四合院里。
3月22日晚上,汪東興向周恩來、葉子龍匯報渡河工作的安排情況。之后他們又一起研究第二天渡河的細節安排,直到夜深人靜。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和黨中央終于結束了一年零五天的艱苦轉戰,從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離開陜北前往華北,直接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毛澤東轉戰陜北的一年,是他一生中最艱險最光輝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年,東渡黃河不僅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更是中國革命的新起點,伴隨著東渡黃河之順利進行,蔣介石反動政權搖搖欲墜。而中國共產黨從此走向華北,一年多后,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新中國宣告成立。
遺址位于佳縣木頭峪鄉寨則溝村。
中共陜北特委在劉家山鄉高起坬村召開第4次擴大會后,由于叛徒告密特委負責人畢維周、王兆卿和葭縣黨團負責人高錄孝等6人被國民黨逮捕,遭嚴刑拷打后,堅貞不屈,于1933年8月3日英勇就義(“八三”米脂“無定河畔六烈士”事件)。事變發生后,國民黨駐軍封鎖了城鄉各交通要道,對過往行人嚴加盤查,開發出通緝令,企圖將陜北特委其他成員一網打盡。
1933年8月12日,陜北特委在木頭峪鄉寨則溝召開緊急會議。會議分析了斗爭形勢,認為陜北黨組織整體未受破壞,各地同志仍要積極活動。決定派常學恭去北方局匯報陜北特委的工作;特委委員分赴各地巡視工作,整頓組織,傳達擴大會議精神,振奮黨內情緒,加強保密工作,會后特委機關由烏鎮遷往店鎮南坬一帶。
故居位于佳縣木頭峪王寧山下洼10號。
張俊賢(1912~1993),代號天飛,木頭峪鄉王寧山村人。1926年9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黨支部宣傳委員,9月被選為中共葭縣縣委委員。1928年1月任中共葭縣特區黨委候補委員。1934年1月參加了木頭峪暴動及中國工農紅軍陜北游擊隊第四支隊的組建工作。6月任葭縣赤衛隊隊長。1935年任新六支隊政委兼軍事部長。1936年2月任十五支隊政委兼軍事部長。同年6月去延安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結業后任陜北省委巡視員。1937年下半年后,歷任吳堡縣委組織部長,葭縣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米脂縣委書記,葭縣縣委書記等職。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陜北在葭縣期間,張俊賢積極組織戰勤工作,動員全縣人力、財力支援解放戰爭,保衛黨中央、毛澤東的安全。10月17日,毛澤東應張俊賢的請求,為葭縣委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1948年3月22日任洛川縣委書記。1949年任渭南縣委書記、渭南地區軍管會副主任,10月任渭南分區行署專員。1952年秋,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民政組副組長。1953年任國務院第一辦公室司法組組長。1959年任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監委書記。1963年被下放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任平羅縣委副書記。1972年調自治區工作,先后任自治區革委會政治部群工組副組長、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紀檢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1985年2月離休,歷時四年撰寫了《這里唱起東方紅》一書,追述了佳縣革命斗爭史。1993年5月23日在銀川病逝,享年81歲。
舊址位于佳縣木頭峪鄉木頭峪村中。
1933年,國民黨軍以重兵圍剿陜甘革命武裝。農歷七月二十二日,中共陜北特委召開會議,決定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與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1933年農歷十二月,國民黨縣政府準備趕春節前在木頭峪召開各鄉紳士代表會議,布置催收苛捐雜稅和捕殺一批共產黨人的任務。中共陜北特委和中共葭縣縣委得知這一消息后,決定趕在敵人會前舉行暴動,一舉粉碎敵人的罪惡陰謀。為了確保暴動成功,特委將隱蔽在吳堡宋家川·帶的抗日義勇隊秘密調入葭縣,集結在木頭峪附近待命。
臘月二十三日(1934年2月6日)下午,國民黨縣政府各鄉紳士代表會在木頭峪舉行,紳士代表、坑鎮民團頭目等都來參加。晚飯后,在聚豐厚商號舉行了簡單的開幕式后便休會了。夜半時分,抗日義勇隊政委馬佩勛下達了戰斗命令,義勇隊戰士在該村黨支部的密切配合和引導下,繳獲了團丁的全部武裝及一批彈藥、白洋、大煙士等。大刀劈死了紳士苗金英和聚豐厚老板張宗矩的兒子張法法,處決了罪大惡極的坑鎮民團團總張東蛟,焚毀了地主豪紳的地畝稅款冊,暴動取得了勝利。
木頭峪暴動勝利之后,國民黨葭縣政府驚恐萬狀,立即糾集警察、民團,在坑鎮駐軍的配合下,大肆清剿,搜捕共產黨人。由于壞人告密,參加暴動的張煒(沛)、喬霈(文)、張衡三人被捕,他們受盡酷刑,寧死不屈,最后英勇就義。木頭峪一帶腥風血雨,一片白色恐怖。面對敵人的瘋狂報復,中共木頭峪村黨支部、人民群眾、死難烈士家屬同仇敵愾,紛紛要求剛剛組建的陜北紅軍第四支隊襲擊木頭峪,狠狠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嚴懲出賣烈士的兇手。根據這些要求,四支隊決定二次攻打木頭峪。
1934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四支隊從吳堡出發,于凌晨到達木頭峪附近的曹家瓤村,然后兵分三路,奔向攻擊目標。由于驚恐狡詐的敵人已有防備,他們夜晚都躲在村外,致使預定計劃基本落空。四支隊只是鎮壓了張東蛟的老婆和苗房田的兒媳,然后在村內展開大張旗鼓的宣傳活動。
以二打木頭峪為轉折,中共葭縣黨的工作和游擊隊由秘密轉向公開,革命斗爭進入高潮。
呂家坪位于佳縣城腳下的佳蘆河畔。
1947年10月29日,賀龍護送江青帶小李訥從臨縣三交鎮雙塔村出發,渡過黃河來到佳縣呂家坪村。與此同時,毛澤東也由南河底村來呂家坪迎接江青和李訥。中午時分,兩路人馬在呂家坪會村會合。
賀龍在呂家坪住了一晚,1947年10月30日離開。
呂家坪位于佳縣城腳下的佳蘆河畔。
1947年10月29日上午,毛澤東一行從南河底出發,行程5公里,中午時分到達呂家坪村。這里是毛澤東轉戰陜北在佳縣居住的第十一個村莊。
這是一排5孔窯洞的大院,坐北朝南,院落寬敞整潔,有大門,圍墻和抱廈,整體感覺恢弘大氣。右起第一孔為毛澤東舊居。
1947年10月29日,江青帶小李訥從臨縣三交鎮雙塔村出發,渡過黃河來到佳縣呂家坪村。與此同時,毛澤東也由南河底村來呂家坪迎接江青和李訥。中午時分,兩路人馬在呂家坪會村會合。
這是自從撤離延安分別后,毛澤東一家三口第一次團聚。主席一見到女兒就高興的抱了起來,一邊用手拍打著她的后背,一邊親昵地喊:“我的娃娃,大娃娃,好娃娃,爸爸可真想你??!”他一邊說一邊在女兒臉上親了又親。全然不在意警衛和工作人員們在場,早已全身心陶醉在與女兒久別重逢的喜悅中了!
站在身邊的人們都會心地笑了,穿一身很合體的灰布軍裝的江青,見自己此行竟為丈夫和女兒帶來如此大的喜悅,尤其高興。
毛澤東到呂家坪的當天,和女兒短暫的歡愉之后,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就在這一天,為中共中央起草致劉伯承、鄧小平電,慶祝在高山鋪地區殲滅敵四十師及八十二旅之大勝利。
1947年10月31日,毛澤東一行從呂家坪出發返回神泉堡。
佳縣,古稱葭州,辛亥革命后,改為葭縣,1964年,因葭字生僻,經國務院批準,改為佳縣,1992年被陜西省政府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這是毛主席轉戰陜北在佳縣居住過的第八個地方。
1947年10月17日,毛澤東從神泉堡了出發,開始為期兩個星期的視察工作,上午時分,來到佳縣,在縣委書記張俊賢的陪同下,先觀看了古城風光,然后來到縣委大院(今黨校),中共佳縣縣委準備了豐盛的午餐,其中有當地名小吃清燉羊肉和羊雜碎。飯后,陪同主席去看黃河,參觀香爐寺。
從香爐寺返回的當晚,毛澤東住在佳縣東拐角18號任恕家里。任恕家是一個臨街的三孔窯洞的小院,四周有圍墻和大門,毛澤東和江清住中間。當天晚上,毛主席在任恕家的窯洞里會見了縣委書記張俊賢和杜嗣堯等人,向他們了解本縣的土改情況。第二天,早飯時大家喝了小米粥,毛澤東要送江清過黃河臨縣去接女兒李納,他順便招呼大家一起再去更近的地方看了黃河,張俊賢等縣委領導欣然陪同。
毛澤東在桃花渡送走江青之后,又被縣委書記張俊賢邀請到佳縣縣委。那時,縣委正在召開擴大會議,研究支前土改工作。毛澤東向張俊賢詳細了解了佳縣的人口、土地、生產和群眾生活等情況,并鼓勵張俊賢一定要把支前工作和土改工作搞好,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安排好。之后,毛澤東還接見了全體人大代表并與之合影留念。
張俊賢又請毛澤東為縣委題詞,他欣然答應,題了“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1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1970年,中共佳縣縣委在縣城原觀音樓舊址建立了一座毛澤東題詞紀念碑。石砌碑座,碑體為磚混結構,高6米,寬4米,正中豎刻毛澤東手跡“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碑體兩側有毛澤東手跡“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1993年12月26日,中共佳縣縣委又在縣委院內建立了一通高6米,寬1.9米的題詞紀念碑。
1947年10月18日毛澤東題完詞后在張俊賢和統戰部長李德玉等人的陪同下,離開縣城,去城南5公里的道教名勝地白云山。下山后,毛澤東在汪東興等人陪同下,直奔譚家坪村。
舊址位于佳蘆鎮鄉曹家莊村。
1947年,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失敗后,蔣介石在戰略上進行了調整,向陜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舉行重點進攻。胡宗南秉承蔣介石集團旨意,糾集二十三萬兵馬,悍然向我黨中央所在地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發動了瘋狂進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英明決策,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從延安出發途經安塞、靖邊、清澗、綏德、米脂等地,于1947年8月16日抵達佳縣境內曹家莊。中共中央舊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佳蘆鎮(原神泉鄉),北依寨子溝,南臨小溝,西為曹古才家,東為李斌家。這是一個五孔窯洞的小院,毛主席當年住右起第一孔。毛主席當年來到這個小村的時候,正是他轉戰陜北最危險的時候。當時,被胡宗南集團追擊下的毛澤東一行,回旋余地越來越小,國民黨報紙也大肆吹噓“鐘松行動神速、巧妙,共軍已在倉皇逃竄,勢必東渡黃河,現在 壓迫共軍米(米脂)、佳(佳縣)之狹小地區一舉圍殲之良機?!?/p>
本來就回旋余地不多的毛澤東,偏偏又遇上惱人的雨季,部隊天天在雨中趕路。8月16日傍晚,狂風大作,陰云密布,電閃雷鳴,暴雨如注。隊伍實在無法前進,萬般無奈之下,只好進駐曹家莊。中央縱隊副參謀長汪東興敲開村頭一個破舊的大門,曹根生家,曹家騰出一孔窯洞這才有了歇息之地。忙召開會議,研究行動路線。窯洞外面仍然風大雨猛。經過一整夜的商議,最終,中央前委統一了意見:黨中央、毛澤東繼續留在陜北,指揮全面解放戰爭。由于北線鐘松集團第一六五方低已經向烏龍鋪逼近,南線劉戡主力也已進入佳縣南區,正向烏龍鋪進發,所以,毛澤東一行連夜離開曹根生家向通秦寨方向轉移。
1947年8月17日,毛澤東一行離開了曹家莊村到了白龍廟。
李有源故居,位于陜西省佳縣城北3.5公里處的佳蘆鎮張家莊村,榆佳公路貫村而過。東臨黃河,距山西省太原235公里;西距米脂楊家溝革命紀念館、李自成行宮、貂嬋洞50公里;南距革命圣地延安 260 公里;北距塞上明珠榆林8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28'40",北緯38002'77",方向坐北向南。始建于1885年,1916年和1922年進行了維修和擴建。故居為四合院,占地面積449平方米。正窯有4大孔接石頭口子土窯洞,1小孔夏天做飯小窯。東面有2孔接石頭小土窯洞,南有6孔倒座石窯(含一孔大門),西面是2個土窯洞式羊圈。窯洞內保存有書籍、小門箱、石糧倉、書桌、煤油燈、三弦、水翁、老镢頭等遺物。院內有碾子、豆腐磨。院外有石磨、槐樹、棗樹、松樹、榆樹等。
李有源1903年出生在正面東起第一孔窯洞,除在外婆家托嘴、在山西內蒙等地給地主攬工、以及1950年起在馬家溝鄉、當川寺鄉、郭家圪嶗鄉任文書外,直至1955年病世,李有源就居住在這里。在這孔窯洞,李有源家曾在災荒之年受過共產黨人的救濟;李有源也護養過紅軍傷員;李有源給鄉親們講過歷史上英雄好漢的故事、講過紅軍長征的故事;八路軍軍務股(內設縣委)的同志,宣傳過黨的政策……。1942年冬的一天晚上,李源懷著對共產黨、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在這孔窯洞里,創作出了偉大頌歌《東方紅》。李有源還創作了《毛主席治國有功勞》、《繳公糧》、《移民歌》、《毛主席是咱好領導》《小女孩放哨》、《捉特務》等詩歌、說書詞、秧歌劇等,這些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 (神泉堡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佳縣城西10公里處,由上、中、下三院組成,上院是個封閉的四合院,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舊居,中院和下院是中共中央辦公廳舊址。紀念館成立于2001年元月份,隸屬于佳縣文體廣電局。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重要革命歷史的紀念地,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又是我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基地以及市黨風廉政建設基地,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等老一輩革命領導人率領黨的中央機關轉戰陜北,在佳縣生活、戰斗過100個日日夜夜,期間在神泉堡就度過57天。這期間毛澤東起草并發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主意的訓令》、《中國土地法大綱》等一系列重要革命文獻,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毛澤東、周恩來還進行了包括動員、講話、指示、題詞、視察等大量活動,留下了供后人學習、參觀、瞻仰的大量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神泉堡革命文物薈萃,影響廣泛而深遠,為進行黨史、解放戰爭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長期以來,海內外各界人士先后多批、次專程前來神泉堡參觀、學習或采訪。
2003年9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實行免費開放。2010年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第二批紅色旅游景區。
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地革命舊址,是見證中國共產黨成長、成熟的一塊偉大土地,在勝利完成轉戰陜北的任務后,為便于指揮全國解放戰爭,迎接全國革命的偉大勝利,1948年3月23日,在勝利完成轉戰陜北的任務后,為便于全國解放戰爭,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在川口園子塔渡口東渡,前往華北,與中央后委、工委會合于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紀念碑立于1998年3月23日,是吳堡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后人紀念。舊址位于岔上鎮川口村,東南約1公里的黃河岸邊,1998年3月23日,吳堡縣委縣政府在此設立東渡紀念碑,碑身長2.5米,底座0.5米,周圍有長4.5米,寬4.5米的磚砌圍欄。2015年6月,在原紀念碑舊址上進行重新修繕,并設立“吳堡黃河古渡”(川口渡口碼頭遺址)紀念碑,碑寬1米,高0.8米。目前根據縣委縣政府規劃,將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地規劃為東以紅色旅游、農業生態觀光、黃河水上游樂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
紅軍東征渡口,位于綏德縣河底鄉溝口村渡口,目前尚未開發。
1935年底,紅軍準備東征,周恩來在瓦窯堡親自找到住在黃河岸邊的李生貴(后來的朱佑銘),交給他任務,回家造船。在年關時,周恩來、毛澤民、戴季英等領導人打扮成砍柴人,身著山羊皮襖親自到溝口村猯窩咀一帶觀察地形,對渡口的防守進行布置,檢查、督促地方黨組織建立水手工會,打造渡船,組織擔架隊,運輸隊等后勤保障工作。
渡船打造好后,隱蔽在王家山和溝口之間的石溝里。并從福樂坪、溝口、吳家渠、河底等村里的水手中挑選出五六十人專門負責擺渡工作。1936年正月初3、4,紅一軍團在河底集結。部隊分散隱蔽在峁上、碌碡峁、王家山、王家莊、康家畔、溝口一帶,準備渡河。
1936年正月28日晚8時,紅軍開始渡河,二師團是這次渡河左翼的先遣隊。先遣隊先將小船由通向黃河的小川里悄悄地劃出來,劃到了水深處,然后人乘上去直奔黃河中流。當夜,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只見人影綽綽,大家都壓低嗓音說話,顯得很肅靜。只聽見黃河咆哮和河里冰塊撞擊木船的聲音,木船漸漸劃向對岸,突然對岸發出了一陣猛烈的槍聲,偷渡變成了強渡,不一會兒就占領下鋪陣地。同時打出信號彈,河東紅軍和老百姓一齊唱歌喊口號,聲勢很大,敵人一聽,就向東撤退,紅軍一夜就打出50多里地。
當時民謠有:“正月二十八,紅軍結圪塔;溝口過的河,坪上往上爬”。
毛澤東同志率東征部隊前委機關部分人員在雙廟河村舊址 高世雄攝
1936年2月4日,毛澤東同志率東征部隊前委機關部分人員,由延川縣來到雙廟河村,當晚,住在村民陳志杰家第一孔窯洞。5日,離開雙廟河村,前往本縣袁家溝村。雙廟河村是毛澤東同志在東征期間,到達清澗縣的第一站。
該遺址位于清澗縣雙廟河便民服務中心沿黃公路邊,目前沒有被保護和利用。
袁家溝毛主席舊居 高世雄攝
袁家溝村,是清澗縣無定河支流強溝流域大山深處,一個極為隱蔽的山村。袁家溝村是“鬧紅”最早的村莊之一,也是陜北革命根據地群眾基礎最好的村莊之一。1927年就建立了村黨支部,是中共陜北特委開展土地改革的第一個試點村莊。
7日,毛澤東同彭德懷等同志徒步登上高家坬塬,觀察、偵查渡口情況,面對雪后黃土高原、晉陜峽谷雄奇風光,詩興大發?;卮搴髣撟鳉馔躺胶?、雄視千古著名詞章《沁園春·雪》。
8日—16日,同彭德懷草擬八封電報,分別致電張聞天、周恩來、葉劍英、楊尚昆、林彪、聶榮臻、程子華、楊立三等,就前委來前方路線、注意事項,皮筏、水手集中問題,兵站組織開展工作,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部隊開進時間、路線、地點、作戰動員、保守秘密。部隊渡河后鞏固渡口和后方,以及軍事干部使用等問題,做出明確指示。15日,組建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
17日,同張聞天、彭德懷 就集中全力爭取東面勝利,就紅二十八軍行動路線和作戰方案以及沿河西、東岸十多個縣動員群眾保護渡河、運輸點,拆毀東岸碉堡等問題做出具體部署。
18日,同彭德懷發布《東征作戰命令》并出席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干部會議,作《關于東征形式和任務的報告》。
19日,致電周恩來,告知渡河準備完成,渡河時間以及要周來河口指揮后方工作和沿河游擊部隊等問題。同時致電東北軍王以哲轉張學良,告知堅持聯合抗日,派李克農赴洛川面談事宜。
20日,同彭德懷致電林、聶、徐、程和劉志丹、肖勁光,并告毛澤民、葉劍英,關于渡河時間、地點等問題。同日,二十時,清澗縣河口、綏德縣溝口同時發起東征渡河戰斗。夜間,毛澤東率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總部機關離開袁家溝,開赴渡河戰斗前沿。21日上午,由辛關房兒溝渡口東渡,踏上華北抗日前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清澗縣委縣政府,將袁家溝革命舊址列為全縣紅色革命舊址進行保護。新世紀以來,經過幾次維修重建,列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高世雄攝
1936年2月20日20時,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為右翼,紅十五軍團為右翼。75師參謀長畢士第率領223團(團長陳錦繡、政委劉震,參謀長韋杰)擔任第一梯隊。渡河先遣隊由在各營挑選出的機智勇敢的40多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8點鐘,先遣隊的五只小船順著無定河汊以一路隊形進入黃河,一連的兩只大船隨后跟進。七只船向上游拉了一里多路到了預定渡河點河口村東河岸。先遣隊五只小船成扇形悄悄向對岸劃去。行至半渡,突然敵人陣地上空升起一紅一白兩顆信號彈,幾束強烈的燈光向河灘上集中射來,緊接著機槍、步槍、炮彈爆炸聲響成一片。船只在浪花和炮彈激起的水柱間搖搖晃晃地劃行。 忽然,火光一閃,一聲巨響,一只小船被擊中了,晃了幾下沉沒。炮火中船只先后靠岸,戰士們不等船停穩,就爭先恐后地跳進水中,上沖冰岸。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號稱“銅墻鐵壁”的閻錫山河防前沿陣地的碉堡全部掃清,后續部隊迅速渡河。
該遺址位于清澗縣高杰村鎮沿黃公路邊,目前沒有被保護和利用。
辛關房兒溝渡口 高世雄攝
辛關,黃河古渡。北宋名將種世衡曾在此修筑浮橋,以“致河東之粟”。渡口南側,浮橋遺址尚存。
1936年2月21日晨,毛澤東率中國抗日先鋒軍總部機關來到此渡口,用隨身帶的“冰渣子”早飯待渡。七時,致電彭德懷、聶榮臻、林彪、徐海東、程子華,通報戰情,并部署部隊乘勝追擊。八時二十分鐘,致電葉劍英、楊尚昆,安排紅一方面軍直屬隊接紅十五軍團渡河后,即在對岸適當地點宿營,配備小分隊上下游堡壘線警戒、偵查、游擊,候總部到達。 十二時,電告楊立三、楊森、蔡樹藩等部署游擊隊渡河后執行維持交通,保護主要渡口等項任務。隨后率中國抗日先鋒軍總部機關以及東征后續部隊從此東渡黃河,踏上華北戰場。
該遺址位于清澗縣高杰村鎮沿黃公路邊,目前沒有被保護和利用。
高世雄攝
徐家溝村,位于清澗縣東南下二十里鋪鎮。是毛澤東同志率黨中央轉戰陜北的第二個站點。也是轉戰陜北進入榆林市的第一個村莊。
1947年3月,國民黨蔣介石展開對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為有效地在運動中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黨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動撤離延安,踏上了為期一年的轉戰陜北之路。
3月19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央機關從延川縣劉家渠出發,經馮家坪、賈家坪、拐峁、賀家灣等地,深夜來到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鎮徐家溝村隱蔽休整。毛澤東主席住村民徐尚飛(妻高竹英)家。為了避免國軍檢測電臺信號,令隨行電臺停止工作三天。
次日,周恩來前往子長縣王家坪,與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會合。
21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徐家溝,轉移至秀延河對岸高家鹼村。
該遺址目前沒有被保護和利用。
高家鹼村,位于清澗縣東南下二十里鋪鎮東南。是毛澤東同志率黨中央轉戰陜北的第三個站點。也是轉戰陜北進入榆林市的第二個村莊。
1947年3月,國民黨蔣介石展開對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為有效地在運動中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黨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動撤離延安,踏上了為期一年的轉戰陜北之路。
1947年3月21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由徐家溝出發,經張家鹼、老柳卜鹼、劉家鹼,轉移到高家鹼村,毛澤東主席住在村民高玉張家的窯洞里。在這里觀察國軍占領延安后的動向,指揮西北野戰兵團相繼殲滅敵軍。
23日,在這里批準彭德懷、習仲勛22日提出的關于圍殲胡宗南部第31旅的部署。根據這一部署,西北野戰兵團于25日將國民黨第31旅(缺一團)2900余人全殲在青化砭。
3月24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由高家鹼出發,向子長縣任家山轉移。
該遺址目前沒有被保護和利用。
陜北特委黨校舊址 高世雄攝
1934 年秋,王士英奉陜北特委之命在清澗二郎山(今解家溝鎮二郎山村)辦起了第一期的特委干訓班, 每期10天,每批20人,共辦四期,共培訓80余人。 1935年1月起,陜北特委決定把干訓班改為陜北特委黨校, 校址由清澗縣移至安定,后又遷到延川。陜北特委黨校有兩任校長。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恢復中央黨校,校址在瓦窯堡,董必武任校長,中央同時決定,將原陜北特委黨校并入中央黨校。
該遺跡在清澗縣沿黃公路邊二郎山村,目前沒有被保護和利用。
棗林則溝會議舊址 高世雄攝
棗林則溝,在清澗縣石嘴驛鎮東北2公里處的山溝里。是毛澤東同志率黨中央轉戰陜北的第六個站點。也是轉戰陜北進入榆林市的第三個村莊。
1947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從子長縣楊家園則鄉王家坪出發,經楊家園則、三角坪等地來到清澗縣石嘴驛鎮棗林則溝村。毛澤東住在村民吳進智家的窯洞里。這是一個坐北向南一排共九孔窯洞的院落,主席住在從東數第二個窯洞里。
3月29日晚—30日,毛澤東在這里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討論中央機關行動問題。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陜北,主持中央工作;有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以劉少奇為書記,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地點,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會議前一天,中央還成立了后方委員會,以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副書記和后方支隊司令,轉移到晉綏解放區,負責中央機關的后方保障工作。會后,為了便于行動,中央機關編成四個大隊,成立了直屬隊司令部,任弼時為司令(代號史林),陸定一為政治委員(代號鄭位)。毛澤東代號李德勝,周恩來代號胡必成。
棗林溝會議是在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的重要時刻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根據形勢的要求,確定了中央書記處的工作分工,既保障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陜北,對全國各解放區實施不間斷的指揮,又作好了應付各種突然事變的準備。
改革開放以來,清澗縣委政府對棗林則溝會議舊址進行了保護和修繕,進入新世紀以來將舊址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