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古村落——木頭峪
美麗的黃河古村落佳縣木頭峪,古稱浮圖峪。傳說黃河水漲的時候,小村木頭峪像一幅漂浮在河里的圖畫,浮圖峪之名由此產生。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十九個灣上九十九條船……”木頭峪村歷史上曾是經濟要沖、咽喉要地。據史料記載:從清乾隆年到“七七事變”兩百年間,這里是西口包頭到潼關必經的黃河水運碼頭,每天有數十條載重貨船穿梭??吭谀绢^峪河岸,數百峰駱駝連綿蜿蜒于黃土塬上。小小村落,商賈云集,船筏舟載,馬幫駝鈴……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龍蛇般穿行的洶涌黃河和逆水行船赤裸拉纖的腳板吻合在一處,點燃了木頭峪的商貿與文脈之光。一個鄉村的歷史文化鮮活地流傳于濃烈的詩意里,構成中國傳統村落的特色。這里流傳下的不僅是商貿繁華之感,更有書香之氣的民風和涌現出的二進士、三舉人、八知縣、十四訓導、七十多名貢生秀才等,成為名副其實的“陜晉峽谷秀才村”。
木頭峪村的先輩們,當年能在黃河中暢游,能在商海中弄潮。隨著陸上騾馱馬移、水上撐船放筏,木頭峪村開始東一片西一灣地興建。那時候,建筑首要強調風水選擇,“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其次論地勢,面臨黃河,負陰抱陽;依灘就勢,小巷拱門;四合窯院,明柱廈檐;磚木雕刻,錯落有致……呈現出一派明柱廈檐高圪臺的藝術特色。
從黃河走來的村落,在一個月如鉤的夜晚,成為木頭峪的夢。當年沿黃河岸的木頭峪,有著自己獨立的傳統精神,這種精神一定與它獨有的歷史文化有關。隨便一塊石頭、一個古宅、一個木雕、一塊匾額,也有自己的語言和歷史,訴說著腳下的土地和頭上的天空。
日夜怒吼和金光閃爍的滔滔黃河,流過音樂家冼星海的手筆,成為一曲震驚中外的《黃河大合唱》音樂旋律,散發著抗日斗爭的芬芳,夾雜著澎湃怒潮的節奏,浸染著木頭峪人的心田。
在那烽火連天的抗日斗爭年月,這里曾是賀龍120師和八路軍河防游擊隊的戰場,這兒也曾駐扎過八路軍的機械廠、被服廠、留守處以及晉西北的一部分機關單位,留下斑斑歷史印痕。
當年,日寇在晉西北排兵布陣,妄圖西渡黃河,大炮機槍架在河對面山頭,日機晝夜在盤旋威脅。在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委托下,延安魯藝文工團跋山涉水來到木頭峪慰問,演出了《兄妹開荒》《二流子轉變》《十二把鐮刀》《血淚仇》等節目……帷幕掀起,帶來一縷縷晨光、一束束希望。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文化色彩。這兒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它和黃河黃土地風土民情一樣,記載著古村的歷史。高亢激奮的黃河號子,聲聲嗩吶的走西口酸曲,拉纖船夫的搬旱船小戲,隨景附情的傘頭秧歌,民風淳樸的“黃河婚禮”……
那年,毛澤東轉戰陜北到佳縣譚家坪,正逢白云山九月九傳統廟會,木頭峪劇團在白云山上演出,毛澤東觀看了該團演出的晉劇《反徐州》,并為劇團寫下“與時并進”四個大字。
這個古樸淳厚的黃河古村落,給了多少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以正氣升騰的靈感啟示。作家在這兒獲得創作靈感,畫家在這兒尋覓到筆墨意蘊,音樂家在這兒擷取了船夫號子,攝影家在這兒創作出《大河浪谷》《摩崖畫廊》……藝術家們在這兒觀察、采擷、提煉、升華,感受妙語,捕捉精魂,尋找有生命力的藝術傾吐。
靜靜躺在陜晉峽谷黃河岸邊的古村落木頭峪,是塊未經洗禮的藝術“凈土”,是一塊“長其源,固其基”的創作沃土。這里有洶涌澎湃的黃河,雄渾蒼茫的黃土高原,頗具典型的明清建筑,濃郁青翠的黃河棗林帶,以及點綴在岸邊一排一排的窯洞四合院,在春風秋雨的晨輝晚霧中,你會領略到一幅真正的“浮圖峪”畫面……
在“中國夢”的春風吹拂下,木頭峪鎮政府在打造“一村一品”的同時,曾舉辦了全國攝影創作活動,這無疑是一種藝術名牌的創造與真實體驗。用這種“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拈_發胸襟,木頭峪這塊在藝術家眼中的“黃河沃土”,將會煥發出新的、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