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的古村落——姬家坡
縱目走廊無定河,天然圖畫最可人;
當年戰事箭如雨,此日升平車似風。
江河九曲人生路,丘壑百年國土心。
寂靜古村姬家坡,豈止無求長精神。
車子從一條皺褶的小道鉆進姬家坡古村,就看到一前一后兩院老窯,有十大幾孔。窯楣上刻有圖案的搭椽石條殘缺不齊,與發黑的石磨、石碾、石馬槽、石面墀頭和脫落的墻壁,呈現出歷史的深沉。四四方方的鋪院石板,綠茸茸的青苔填滿破裂縫隙,用幽靜而孤獨的神情,講述著古村目睹過的長長短短的故事……
古村姬家坡,兩年前我和鎮上的書記鎮長一塊來過一次,此次應約再度來訪,是想了解古村的歷史淵源。小村在一個半山坡上,視線比較開闊,按群眾說法是“眼亮”。小村背靠大山,面朝河流,這也許是古人自然選擇的結果。蒼茫湛藍的天穹下,古村蜷縮在山坳間,坡下長長大川在兩山對壘間綿延夾裹。稻菽莊稼阡陌相連,綠樹成網重重疊疊,這一切是無定河帶來的氣象。人們說,大到一國之都、小到一家之舍,人類離不開水,有了水源,就有了鄉民的選擇和聚集。
小村還算有些來頭。據說早在兩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兒勞作、生息、繁衍,這里離西口古驛站——碎金驛很近,距米脂(古銀州)也只有十多里路。歷史上秦公子扶蘇、大將蒙恬,漢時“龍城飛將”李廣,唐代郭子儀,宋朝的沈括,都曾在這一帶躍馬橫戈、運籌帷幄。
據姬家坡的老輩人說,他們的祖先是明成化年間由河南遷徙而來,早些這兒叫“金雞坡”,后因這兒姬姓人多了起來,便叫姬家坡了。老窯的主人姬文哲拿出一本《米脂姬姓宗譜》,我一頁一頁翻著,恍惚看到了村路上運送貨物的馬幫、駝隊,歷史轉折處動蕩不安時的刀光劍影,以及在古道上哼著“細麻繩繩捆鋪蓋,背井離鄉走口外”的苦調,和山坡、河畔上勞作的先民的脊梁和背影……
從地理位置看,小村處于無定河走廊大路口,因村邊是古驛站和互市碎金驛,小村的姬家坡先輩在這里開設酒坊,曾香漫鎮川、米脂一帶。腳下的兩處石碹窯院,便是當年釀酒的地方,一側高處還殘留著一孔年代久遠的土窯洞,小窯小門,蒼老殘缺,成了姬家坡后人們的回憶。
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姬家坡一帶非同尋常。在“農業學大寨”的日子里,姬家坡人在黨的領導下,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在無定河上建起了小型電站,為村里增添了新的氣象。
談到姬家坡現狀時,經見多的老姬驕傲地說:“毛主席使農民翻了身,鄧小平改革像春風,習近平扶貧攻堅有保證?!爆F在,村里也駐扶貧干部,幫助窮戶開源致富。
新窯老屋,田園流水,古村滄桑的面孔凸顯出一縷縷浮出的血管,一堵堵老墻透射著籬笆柴門和風雨侵蝕的小巷。當年的馬棚下,一把把鋒利的農具光芒耀眼,流露著沃土的滄桑和變遷……
夕陽西下,彎彎曲曲的無定河金光閃耀,血紅的太陽使每一片莊稼都閃爍著金色的光斑,預示著豐收的到來。正是:
柳浪千重新雨潤,熱風吹拂透濃香;
訪貧問苦來山村,扶弱救助到窯堂。
茶香浸座午陰靜,政策入院暖心房。
貧瘠山村有變化,齊心協力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