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古今榆林  >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關于李振聲與李自成的宗族考

作者:李保林
   瀏覽量: 114   發表時間: 2022-08-29 10:35
打印本文

李自成與李振聲同是陜西米脂籍歷 史人物 ,李自成是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  生 , 其職業是驛卒 , 相當于現在事業單位 編制 , 因裁驛站 , 下崗失業 , 饑荒無所得 食 ,振臂而呼 ,參加造反隊伍 ,乃至推翻明 王朝 , 干了 一 番驚天偉業 , 在歷史上留下 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振聲是明萬歷二十五 年(1597)生 , 崇禎七年進士 , 以科班出身 步人官場 , 兩人年齡相差九歲 ,但他們主 要活動在明崇禎年間 ,  也算得上同代人 。 由于"道不同 ,不相為某"。雖然同邑同姓 , 其二人無任何瓜葛 ,甚至互不相識 。要說 有交集 ,還要從湖廣承天(今之湖北鐘祥)  說起。

崇禎十五年冬 ,李自成在河南取得絕 對控制權后 , 根據戰略需要 , 率四十萬大 軍 , 浩浩蕩蕩 , 殺向湖廣 , 一 路上勢如破 竹 ,所向披靡 ,往日在天子腳下三呼九叩 , 剖心剖肺所謂的忠臣 ,  也顧不得皇天后 土 , 守土之責 ,李自成軍未至 , 鄖陽 、偏沅 巡撫及諸司衙門官員聞風而逃 ,包括名將左良玉擁兵數十萬 , 不戰而潰 , 比兔子還 跑得快 ,沿途搶掠無忌 ,雞犬不寧 。天下重 鎮襄陽 、荊州素以城高墻堅 , 糧多餉足著 稱 ,竟然兵不血刃 ,被李自成唾手而得 。彼 時李振聲以湖廣巡按監軍御史坐鎮承天 , 承天乃嘉靖皇帝之父興獻王朱祐杭的封 地 ,興獻王死后葬于承天顯陵 。   自打崇禎 八年張獻忠 、李自成毀鳳陽朱家皇陵后 , 各地皇陵的防守凸顯重要 ,  如有閃失 ,罪 不容誅 ,  所以承天守衛非一般府州可比 。 臨近年關 ,李自成兵臨城下 , 兩個米脂人 在承天兵戎相見 , 激戰了五晝夜 , 由于彼 此力量懸殊 , 最終李振聲寡不敵眾 , 孤軍 無援 ,兵敗被俘 。所以才引出一段李自成 在軍營中尊李振聲為同宗大兄的記載 。 這是迄今為止 ,  唯 一 發現李自成與米脂 人論宗族的記載 ??墒浅绲澥吣暾?, 李自成在西安成立大順政權 ,  又尊西夏 國的奠基人李繼遷為太祖 。百思不得其 解 , 前者尊振聲為宗兄 , 不到 一 年搖身 一 變成黨項族后裔 , 兩種說法自相抵悟 , 撲朔迷離 。除非李振聲也是黨項族人 ,否則 不能自圓其說 。雖然李 自成尊李繼遷為 太祖 ,  但米脂人并不認同李自成為黨項 族后裔這 一說法 ,  所以弄清楚李 自成與 李振聲的關系 ,  必須首先確定李 自成是 否黨項族人?

關于李振聲這 一 支祖先系出隴西成 紀之后 ,  最早記載始于明崇禎十二年 , 五 湖曹涪為李振聲父從祀詩"隴西甲族有松 枝"1  的記載 ,其中隴西甲族就是指隴西成 紀李氏 。據李振聲曾孫李壇清雍正六年修 小桑坪《李氏宗譜》序記載:"吾族系出隴 西成紀 , 源流既遠 , 支派尤繁 , 宋初 , 遠祖 某公始以武職官斯土 ,子孫留此者實為寄 籍之始"。2 李振聲第十世裔孫李錦江墓志 中也有"系出隴西成紀"3 之后的記載 。毋 庸置疑 , 以上記載雖然足可以排除李振聲 是黨項族后裔的可能 ,但歷史上有些人認 為李自成是黨項族后裔 ,  應該不無道理 , 其理由不外乎兩點: 一、前面說過的 ,崇禎 十七年 , 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政權 , 尊西 夏國奠基人李繼遷為太祖;二 、李自成的 出生地在米脂李繼遷寨 , 而李繼遷寨又是李繼遷的出生地 ,貌似理由成立 。為了說明問題 ,不得不從李繼遷的先人說起 。唐太宗貞觀初年 ,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 ,被唐太宗賜為李姓 。唐僖宗時 ,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 ,僖宗以黨項人助其擊敗黃巢收復長安 ,許黨項人轄銀(今指米脂) 、綏(指綏德) 、夏(指靖邊) 、宥(今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東南) 、靜(今寧夏永寧縣)等五州 , 黃巢兵敗退出長安后 ,僖宗并未失言 ,兌現以上五州 , 黨項人始久居黃土原 。李繼遷是在宋太祖乾德元年在米脂李繼遷寨出生 ,與李自成出生 , 中間相隔 643年 , 現實生活中 ,不要說六 、七百年 , 就是過三四百年后 ,  有幾個能說出 自 己的籍隸 ,恐怕為數不多 。況黨項族人屬游牧民族 ,善騎馬射箭 ,游移不定 ,米脂又處在西夏與宋雙方軍事割據的前沿 ,軍隊和百姓的流動也很大 , 即使有黨項族后裔也未必

能久居于此 。根據清末民國初米脂高照初撰《李自成族裔考》記載: "李自成籍隸本縣泰安二甲(泰安二甲表示某某鄉鎮某某村) ,世居北鄉距城七十里李家站 , "4 吳鳳來米脂  《趙氏宗譜序》  記載: 李自成兵敗后 , "清英王阿濟格順治二年 ,  剿 自成余孽 。十二月十四 日 ,李家站及李繼遷寨兩處族眾同日殲焉" 。5 1996 年《榆林市志》記 載:"清軍在李家站一帶剿殺李自成族人 , 數百名農民慘遭血屠" 。6 另外 1996 年《榆 林市志》還載:為了逃避清兵剿殺 ,李家站 李姓人"多改為葉姓 , 相傳清代這 一 帶葉 姓生則姓葉 ,死后墓瓦皆書李姓 。清康熙、 乾隆年間 , 由葉家站遷居榆林城的葉蘭家 宅祠龕中 , 所供死者牌位 , 確皆有二木牌 合成 ,外牌皆書葉姓 , 內牌皆書李姓死者 。 木牌在本世紀六十年代尚存 ,可證此說"。7  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寅公桃花昴支系《宗譜 資料匯編》六(李自成祖籍族裔考)載:"民 國年間米脂人李鼎銘(后任陜甘寧邊區政 府副主席) 、李蘊華(清光緒進士在四川 、 陜西等地任過縣令 、州官 、陜北賑務會會 長 、國會議員等職) 、李高枝等人為續修泰 安里二甲李氏家譜" ,  對李自成祖籍地進 行了考查 ,考查結果證實李自成是米脂泰 安里二甲李氏 ……李鼎銘 、李蘊華等人在 考查時將葉家祖墳刨開 ,發現其墓志都是 外書葉 , 內書李 。"以上諸多記載進一步印證李繼遷寨李自成這 一 支李氏是從李家站遷來 ,否則英王阿濟格不可能屠李家站 李氏 。所以即使李自成是在李繼遷寨出 生 , 以此論斷其為黨項族 ,似乎無據可依。

崇禎十五年 ,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羽翼 豐滿 , 聲勢 日盛 , 陜西總督汪喬年動歪腦 筋 , 以"毀其龍脈 ,破其王氣"為名 ,用下三 濫的手段 ,掘李自成家的祖墳 。據米脂縣 知縣邊大綬塘報記載: "訪得逆祖李海、父 守忠兩世墳墓 。"8 陜西總督汪喬年授意邊 大綬掘自成祖墳 ,"伐其六冢 ,其骨皆血色 油潤 ,不類遠年枯朽 。"9 從死骸骨骼觀察 , 似乎李自成這 一 支李氏遷李繼遷寨為時 不長 ,邊大綬塘報未提及李自成曾祖父李 世輔 , 而《李自成族裔考》記載:"其高曾以 下始遷河西李繼遷寨" ,10 說明李自成曾祖 父李世輔很可能就葬在無定河東原籍李 家站?!都咨陚餍配洝酚涊d: "李自成的曾祖 世輔、祖海、父守忠" 。11 而米脂高照初《李 自成族裔考》  記載: 從李家站逃出的李自 成族人"改為葉姓 , 族譜中明確記載本支 高祖名海 , 曾祖名守川 。李家站有萬壽寺建于明代 ,寺內有大鐵鐘 、石碑皆明萬歷 、天啟朝物 。碑上有李守棟、守香 、守倉 、自 良等名。其族尚有宗譜一冊 ,剪陋無體裁 , 亦無序記 , 唯首列一世失其名 ,繼分自申 、 自玉、自公三支"。12 從以上葉姓族譜、萬壽 寺明代石碑 , 以及李家站李氏舊譜關于其 祖上名諱及輩次的記載皆與李自成及其 父、祖相吻合 。說明西遷李繼遷寨李自成 的祖 、父與河東李家站李氏本是一 家 ,這 也正是清英王阿濟格順治二年 , 為何剿李 家站李氏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李自成崇禎 十七年正月稱王于西安 ,  尊李繼遷為太 祖 ,很大程度上是借李繼遷血統 , 提高 自 己的聲望 ,為日后打天下奠定基礎 。歷史 上唐李世民聲稱隴西李氏 ,有人質疑其為 趙郡李氏 ,還有一說是鮮卑族拓跋氏漢化 改姓;蜀漢劉備非劉姓皇帝之后云云 。這 里且不管其真偽 ,其目的無非是借助高貴 的血統 , 提高 自 己的統治地位 ,來拉攏軍 隊、士族、百姓 ,為我所用 。令人啼笑皆非 的是 ,《明史·李自成傳》記載: "自成為人 高顴深凹 ,鴟目曷鼻 ,聲為豺。"13  問題是西 夏人也未必是此長相 ,  還有諸野史所記 , 自成初娶妻韓氏水性楊花 ,  與蓋虎通奸 ,為此還有將自成母親也扯進去 ,描繪的不堪人耳等等 ,很明顯是統治者浸淫歷史的結果 ,  或者是為迎合當政者的文人政客 ,以政治為目的 ,杜撰而已 。想必 ,那些持有李自成是黨項族觀點的人 , 當看到諸多關于李繼遷寨 、李家站李氏的記載 , 應該唏噓不已。

李振聲崇禎十六年正月兵敗被俘后 ,與李自成在軍營中確實有過接觸 ,據鄭廉《豫變紀略》記載:李自成進攻承天時 ,有令部下: "今之 ,守城李御史 ,吾兄也 ,凡敢傷李御史者 ,磔。"14 李振聲未死在混戰中 ,應該與李自成有令在先有關 。李振聲雖貴為湖廣巡按 , 此時已成農民軍的階下囚 ,李自成對其禮待如賓 , 非其他戰俘可比 。我們再看鄭廉記載兩個米脂人相見的情形 : "乃與肩奉振聲人營 , 自成出見 ,泣而呼 , 大兄 。振聲叱曰 ,吾奉命按湖廣 , 豈從鼠輩反耶?  汝米脂走卒 , 披猖至此 , 王師旦夕擒矣!  何兄為"?  15 李振聲雖身陷囹圄 ,初次見面就教訓 自成 , 也不認自稱為族弟的 自成 ,  酒宴只能在尷尬中不歡而散 。

陳明盛撰  《見聞侍御李公忠烈傳》記載 : 元旦 ,城內火起 , 承天陷 ,賊下令: "敢傷公者斬 , 因被獲 。  "賊聞公至 , 鼓掌曰 : "大兄為我所得 ,  天下事定矣!"16 初二 日 , 賊具書 ,奉役使五十人 ,錦衣數十襲 ,金銀 酒器四十種 。公悉投之地 ,裂書不報 。午 刻 ,賊以肩輿強迎公 , 既可至 , 賊先下拜 , 公長揖 ,厲聲曰: "汝本縣 一驛卒 ,今造彌 天大罪 ,若能悔過歸誠 ,我尚為爾請命 ,否 則速殺我 ,賊無慍色 ,仍送回館驛。"17 此時 的李自成 ,今非昔比 , 剛收服羅汝才 、革左 五營及小袁營 ,  可以說手握雄兵百萬 ,號 令三軍 ,一個階下囚 ,竟敢當面教訓李王 , 說明其二人恐怕不僅僅是同邑同姓關系 , 不然振聲的項上人頭早已落地了。

陳明盛 、鄭廉其二人同是河南商丘 人 , 米脂與商丘有數千里之遙 , 百思不得 其解 ,他們為何又能了解李振聲與李自成 的關系?  其原因是兩個人的遭遇頗為相 同 , 當年戰爭烽火遍燃中州 ,不得已 ,兩人 分別在農民軍中服務生活過 ,特別是陳明 盛除將李振聲被俘后的一切活動記載外 , 又在《節烈記略》中關于李振聲的外貌長 相都能描繪栩栩如生 18 ,  貌似陳明盛就是 伺服李振聲役使五十人之一 ,否則不可能有如此詳細記載 。寫明史的版本有百種之多 ,史學界評價鄭廉《豫變紀略》可信度高 于其他版本 ,其原因就是鄭廉在李自成軍 中的親身經歷。

世界之大 , 無奇不有 , 仿佛李振聲冥 中有靈 ,順治六年 , 米脂新任知縣張禹謨 是河南寧陵籍進士 ,  邂逅商丘陳明盛 ,使 陳之見聞方大白天下 ,否則我們無法知道 李自成在軍中與李振聲論弟兄及恩怨。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醫學家 、書 法家 ,傅山草書《明李御史傳》記載: 李振 聲兵敗被俘 ,"闖親御史為同宗 ,御史辨族 里 。"19 傅山是反清復明"六君子"之一 ,一 生鐵骨錚錚 ??滴醯凼谄涔?,不下跪 ,不叩 頭 。其書《明李御史傳》是在清順治初 ,正 好喬居在汾陽前明翰林學士朱之浚家 ,傅 山關于李振聲與李自成論宗族 ,是通過前 明高官陜北清澗籍惠世揚降李 自成并出 任過大順右平章 , 以及降大順曾任兵政府 高官的汾陽籍劉升祚之言 。汾陽又是陜北 諸縣通商進京的必經之路 ,況劉升祚又是 汾陽籍人 , 當然傅山極易獲得有關李振聲 的消息 。李振聲拒絕認李自成為族弟 ,有 兩中可能: 一可能不是一個宗族;  二李振聲是進士出身 , 明朝的官員 ,按現在說法、"根正苗紅"即使是同宗 ,為劃清界限不相 認 ,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除以上記載外 ,官修《明史》、《陜西通 志》均有"自成與振聲同姓同邑稱之為兄"20 的記載 。時隔 40 年 ,康熙二十年《米脂縣 志》  記載:   "賊欲認一 家 ,  李振聲罵賊不 服" 。21 從史籍采信角度講 ,應該說李自成 認振聲為 一 家 , 已經廣為人知 , 不算什么 秘密 ,關鍵是李振聲拒不相認 。  當然 , "李 自成是大逆不道的賊首" ,  誰愿意與其沾 親帶故?  即便有親情關系 ,也只能退避三 舍 , 唯恐受其牽連 。所以李振聲拒不認一 家 ,也不無道理 。米脂人為此深受其害的 大有人在 ,驍勇善戰的總兵賀人龍僅僅與 李自成同鄉 ,皇帝懷疑其打敗仗是通好李 自成 ,下令處死。賊聞人龍死喜曰:"關中如 拾芥矣!"22 皇帝輕率的決定 ,使仇者快 ,親 者痛 ,天下勁兵秦軍從此一蹶不振 。實則 賀人龍非但未通好李自成 ,倒是賀人龍之 父賀時雨因掘李自成祖墳而受牽連 ,被李 自成所殺 ?;实酆髞硪庾R到是個冤案 ,但 人頭落地 , 為時已晚 ,但其影響足以使米 脂籍明朝官員難以釋懷 。李振聲為此同樣 深受其害 ,就因為李自成在軍中認李振聲為宗兄 ,并多次在軍中"置酒邀飲"厚待振聲 。盡管李振聲拒不相認 ,但文人墨客傳抄放大 ,使李振聲的降俘在史學界爭論不休 , 給忠烈士節操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詫異的是 ,李振聲當年不認可的事 ,在 2010 年米脂泰安二甲李氏重修族譜時 ,李自成的族人李家站李氏破天荒認祖歸宗 。由于扭曲的人性和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 , 數百年來 , 因為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影響 ,李自成族人 , 隱姓埋名 ,有家不能歸 , 祖宗不敢認 , 包括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各支宗譜中從此不敢涉及李 自成這 一支李氏 , 導致李自成宗族的記載 , 文獻凋殘 ,人事湮滅 ,如同過眼云煙 , 消失在茫茫歷史長河之中 。近幾年陜西 、甘肅 、廣西 、山西 、包括臺灣等地 , 不時冒出李自成后裔 。  當然 ,不排除其中有些牽強附會的可能 ,但足以說明人們沖破世俗觀念 , 追求真實歷史的愿望 ,使長期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 。所以 300 多年之后李家站李氏方有機會回歸泰安二甲李氏這個大家族。

宋時米脂為銀州 ,游牧民族南侵的要沖 , 前所記李振聲的祖先 , 隴西李氏的 一支成邊遷米 ,兵屯今楊家溝鎮李均家溝村獅子圳一帶 。據康熙十二年《米脂縣志》記載 : "明洪武二年編戶十三里:德政一 、二 ,升平一 、二 , 雙泉 一 、二 ,萬峰一 、二 , 泰安 一 、二 ,福田一 、二 。嘉靖間改為泰安 、萬 峰、雙泉、升平、德政五都 。"明代縣域內一 般以里、甲劃分 ,里相當于鄉鎮 ,但比鄉鎮 要大得多 。  甲一般是以自然村 ,或者每十 戶為一 甲 。根據以上里戶所記 ,該村應該 在明初為泰安里所轄 ,所以迄今凡從李均 家溝獅子圳遷出或流落在外的李氏 ,數百 年來仍然習慣聲稱為米脂泰安二甲李氏 , 至于遷出原因 ,根據小桑坪《李氏宗譜》所 記:泰安二甲李氏傳至"諱采、賓、寅、宜者 , 遂閱墻之忿 ,各別各立支譜支派" 。23 各奔 東西 。從地理上講 ,楊家溝鎮李均家溝村 距李自成原籍李家站有百里之遙 ,李家站在嘉靖前后肯定不是泰安里 ,說明其祖先是明初由楊家溝鄉李均家溝村遷至此 , 只是習慣上還一直以泰安里二甲李氏相稱 。當然李振聲與李自成是否同宗弟兄 ,其二人應該最清楚 ,高照初撰《李自成族裔考》中記述李家站李氏  "其族尚有舊宗譜一冊" ,李振聲曾孫李壇雍正六年修小桑坪  《李氏宗譜》  中記載:"幼時泰安里二甲李氏總譜及四支圖略仿佛見之" ,24 所謂"四支圖略"是指李氏祖先 采、賓 、寅、宜四弟兄世系的記載 。而李振 聲與李自成早于李壇修譜有百年之久 , 既 然李自成此時還能識別本人及李振聲的 輩次 ,說明"四支圖略"李自成也有所耳聞 目睹 。況此時李自成今非昔比 ,擁有雄兵 百萬 , 堂堂奉天倡義大元帥 , 為 一個李振 聲 , 總不至于為"五斗米折腰" ,寄人籬下 , 委身于他族 。我們說李自成尊李繼遷為太 祖是不可為之而為之 , 另有所圖 , 如今躋 身于一個平民家族 ,  恐怕只有一種可能 , 李自成確實是泰安二甲李氏 ,否則不能自 圓其說。

時光流逝 , 斗轉星移 , 泰安二甲李氏雖支派尤繁 ,但關于其祖先的記載除李振聲這一支尚有支離破碎的記載外 ,其余各 支更是知之甚少 。然 ,拂去歷史的塵埃 ,仍 有鮮為人知的記載可窺 。

圖片1.png

山西臨縣李余香1943年來米脂尋根問祖筆記

李健侯民國初撰 《游獅子圳記》記載:李均家溝莊果灣遺有 李氏祖先石碑 ,"碑中字體微帶行草 ,宏道 諸名依稀似尚存"。25 李振聲的曾孫李壇雍 正六年修小桑坪《李氏宗譜》記載:"李宏道 為泰安里二甲李氏第一世祖 ,李杰為李振 聲這一支九世祖 , 中間七世名諱尚缺 。  "26 有些事往往踏破鐵鞋無處尋 ,得來全不費 工夫 ,元末明初從米脂莊果灣遷山西臨縣 李氏后人李余香 1943 年尋根問祖于米 脂 , 留有摘抄二十五世李健侯所修米脂泰 安二甲  《李氏宗譜》  相關記錄:"宏道公以 下 ,有天字弟兄三人(天杰 、天福 、天祿) , 德字弟兄五人(德仁、德義 、德度、德璟、德 昭) , 思子弟兄四人(思溫 、思良 、思恭 、思 儉) 。"27 文中還記載李天杰這一支李氏是 因其孫李思溫在元末擔任臨州州牧而從 米脂遷至此地 ,  時間約在 1368 年至 1341 年之間 ,此段時間應該是元最后一個皇帝 至正年間 。盡管時代久遠 ,李振聲的十一世孫李萬林考證李均家溝莊果灣現存石碑是元至正四年安葬碑 ,  雖然風化殘缺 ,碑上李天福上面貌似有李開通名諱依稀可辨 。根據以上記載 ,第一世宏道依次為開 、天 、德 、思字輩 , 尚有六 、七 、八世名諱未知 。李振聲這一支李氏記載其九世以下盡詳 ,  而李振聲之父李茂盛是十三世 ,其墓 志 載 有 準 確 的 出 生 年 月  "(1565 一1639) , 故可推算其天祖(九世祖)李杰是明正統十年左右出生 。距朱元璋洪武元年有近 90 年 , 中間理應有三代 ,前所述泰安二甲李氏采 、賓、寅、宜四公中 ,康熙《米脂縣志》記載"李寅歲貢為明朝縣丞"28 , 民國

《李氏宗譜》記載:"李賓為李振聲這一支先人 ,李寅為米脂桃正李氏的先人 。"29 所以四公肯定早于李杰 ,低于思字輩 ,應該為第六世 ,小桑坪《李氏宗譜》僅是李振聲這一 支的譜系 ,所缺七 、八兩世應該與其他支系無關 。2010 年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宗譜》  記載:"李采為李家站也就是李自成族人的這 一 支先人" 。  30  當然臨縣李余香1943 年尋根問祖筆記 、李健侯著《永昌演義》、李善元整理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寅公支下《宗族資料匯編》等均有此說。根據當年李自成一直以宗兄稱呼李振聲 ,說明他們以先 祖宏道為始 ,均為十四世 ,故李自成、李振聲 往上中間相隔八世 ,采、賓、寅、宜四公的父 輩 ,第五世思字輩是他們共同祖先 。如果推算有誤差 ,最多就是第五世上下之間 ,李振聲與李自成為何字輩不同?就是因為采、賓、 寅、宜四公之后各別支派 ,各立支譜 ,故李振 聲與李自成雖然同輩 ,字不相同 ,是各立支 譜的結果。故有的史籍記載李自成與李振聲同宗不同族皆原至于此。

圖片2.png

清以前米脂泰安里二甲采、賓二支李氏世系圖

可惜李健侯所修泰安二甲  《李氏宗 譜》八冊未來得及刊印 ,"文革"前被毀 ,60 年代初 ,姚雪垠還專門借抄 , 否則關于米 脂泰安二甲李氏的宗族考證更為完善 ,或 者還有其他鮮為人知的李氏宗族歷史資 料可供參考。

通過以上記載分析 , 進 一 步印證"闖 親御史為同宗 ,李振聲辨族里 。"不認這位 族弟 ,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 。蹊蹺 ,既然是 同宗弟兄 ,  李自成為何又要殺害李振聲? 這還要從李振聲被俘后的態度說起 。本來 李自成擬任李振聲為大順兵政府侍郎 一 職 ,但其不為高官厚祿所動 ,不得已 ,李自 成將李振聲羈絆襄陽潭溪寺厚養 ,  不期 ,李振聲暗中通書督師孫傳庭 ,被李自成偵 知 ,  當李自成意識到李振聲存在的威脅 , 李自成是何等人物? 此時也顧不得弟兄情 分了 , 殺意頓生 ,故下令"谷勇"將李振聲 殺害于裕州 。清澗白曰可撰《節烈錄跋》記 載:曾經在孫傳庭處目睹李振聲所寄"秘報 三四尺許 , 內有巡按李振聲愿歸而未受職 之句 。"湖北通城現傳有收藏李過密報李 振聲通書孫傳庭的函件 ,但有人質疑其真 實性 ,  我們這里姑且不論函件的真偽 ,但 足以說明歷史上曾確有其事 ,否則模仿偽 造有何意義?

(作者: 電力系統退休干部)


亚州免费黄色网站,国产aⅴ仑乱午休被,中国丰满少妇一级毛片,亚洲精品最快更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