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張說與鱗州創置
唐玄宗開元年間創置麟州 , 與一個人 和一件事有很大關系 , 這個人就是張說 , 這件事就是康待賓之亂 。本文將麟州創置 時有關張說和康待賓之亂的資料進行梳 理 ,供有興趣研究古麟州者參考。
一、張說其人
張說 , 字道濟 、說之 , 河南洛陽人 , 生 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 卒于唐玄 宗李隆基開元十八年(731), 在世 64 歲 。 張說乃文武全才 ,謀事周全縝密 , 做事干 練穩當 ,深得皇上賞識 ,為朝廷重臣 ,官至 宰相 。由于他能力超強 ,又深得皇帝信任 , 與同僚相處很強勢 , 難免引來非議 , 曾兩 度被貶。
武則天當了皇帝后 , 策賢良方正 , 張 說對武則天的提問回答得很好 ,深得武則 天的贊美得乙等 , 授校書郎 ,算是初人仕 途 。張說善于言辭 ,每遇朝廷議事 ,都會積 極發表自己觀點 。曾在武則天當皇帝時就 幾次上疏勸解 ,或發表自己的主張 。 中宗時任工部 、兵部二侍郎(正四品下) ,兼修 文館學士 。睿宗時 ,提拔為中書侍郎(正三 品) ,兼雍州長史。
譙王東都案涉及數百人 , 很復雜 ,案 子久拖不決 , 朝廷派張說查案 , 他很快查 結 。睿宗認為他不枉直 , 不漏惡 , 大加獎 賞。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 ,張說做侍讀 ,效 果很好 , 進中書門下平章事 , 勸睿宗以太 子隆基監國 。李隆基做皇帝后 ,任張說為 中書令(即宰相) , 封燕國公 ,佐天子總百 官 ,治萬事。
張說向姚遠崇不平 , 被罷相 , 作了相 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 。因坐累徙岳州 ,遷 荊州長史 ,檢校并州長史 ,兼天兵軍大使 , 修國史 。開元八年(720) ,朔方軍大使王唆 討罰河曲降虜 ,在中受降城誘殺突厥部躍 跌部及仆固都督等八百余人 ,后又殺阿布 思等千余人 , 于是九姓鐵勒同羅 、拔曳固 等震懼動搖 ,有反唐跡象 。處理此事很棘 手 ,人們都很害怕 。張說冒著生命危險 ,僅 帶二十輕騎 , 深人突厥營地住下 , 召見酋豪安慰 ,平穩解決了事件 。后王唆討伐蘭 池叛胡康待賓 ,朝廷任張說相聞經略 。幫 助王唆平息了康待賓之亂 ,奏置麟州以安 羌眾 。隨后召拜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 品 , 復任宰相 。九年(721) ,詔為朔方節度 大使 ,親人前線 ,指揮作戰 。正遇上慶州降 胡康愿子反 , 張說進討 , 平息 , 進中書令 。 后又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 ,再次行使宰 相職權。后因與一些大臣不和 ,做事專斷 , 壓制不同意見 , 庇護下屬招賂 , 被人揭發 受審 ,停相職 ,在集賢院專修國史 。開元十 七年(729)復為右丞相 ,遷左丞相 ,授開封 府儀同三司 。 開元十八年(730)卒 , 贈太 師 ,謚文貞。
張說一生從政 , 歷武則天 、 中宗 、殤 帝 、睿宗、玄宗五朝 ,尤其在玄宗朝功績最 為突出 , 朝中重大事件處置都有他的功 勞 ,重要文件起草擬定 ,多出自其手 。以至 遭到奸人忌妒 , 兩次罷相而不怠 , 世稱賢 相。
二、康待賓之亂
唐初的民族沖突 , 主要來自北方的突 厥部落 。為安置突厥降戶 ,唐高宗李治調 露元年(680) , 在靈 、夏南境置魯 、麗 、含 、 塞 、依 、契六州 , 以唐人為刺史 , 史稱六胡 州。顯然 ,六胡州民戶主要是突厥降戶。原 來河套以南的所謂"河南"地 ,是北方游牧 民族與農耕的漢族交錯雜居地區 。北周時 , 突厥興起 ,故河南之地多有番胡部落 。 唐朝建立后 , 于太宗貞觀四年(630)滅突 厥 , 其部降唐者計十萬余眾 , 被安置在河 南地 。貞觀十年(636)又有突厥首領阿史 那社爾被漠北薛延陀擊敗 , 又有萬余突厥 降戶被安置在靈州之北的河南地 。為加強 對河南地區突厥降戶的統治 ,使之納稅服 役 , 補充兵卒馬匹 , 這就是唐朝設置六胡 州的根本所在。
由于唐王朝對六胡州突厥降戶采取 了解散部落 、使民為編氓 、以唐人為刺史 等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 , 開元九年 (721)四月 , 六胡州(時為蘭池都督府)爆 發了以康待賓為首的反唐事件 ,史稱"康 待賓之亂" 。很快康待賓等就攻占了蘭池 都督府所屬之長泉縣 , 接著攻占了六胡 州??荡e占據六胡州后 ,勢力大振 ,有眾 七萬 , 且與居于夏州一帶的黨項族聯合 , 進攻夏州 。朝廷對此甚為恐慌 ,急命朔方 大總管王唆 、 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合力討 伐 , 并以太仆卿王毛仲為朔方道防御大 使 ,與王唆及天兵軍節度大使張說相知討 伐康待賓 。發隴右諸軍馬騎掩其南 ,征河 東九姓馬騎襲其北 ,三城(河北三受降城) 士卒截其后 ,六郡驍雄擊其前 , 四面齊驅 , 萬全推進。還許諾將士:凡生擒、斬獲康待 賓人等者 、奮勇殺敵者 、斬獲眾多者均予 升官重獎。
五月底六月初 , 康待賓聯合夏州黨項 , 進攻勝州的銀城(今神木城南黃石頭 地)、連谷(今神木城北黃羊城),并占據了 糧倉 。張說領步騎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 興縣西)掩擊 ,大敗康待賓。追至連谷西北 的駱駝堰 。這時 ,康待賓與黨項軍聯盟關 系破裂 ,并相互廝殺 ??荡e向西敗走鐵 建山 。張說乘機招降黨項 ,"使復其居業" ① ,討擊使阿史那獻認為黨項反復不定 ,不 如與突厥 一并殺掉 。張說認為:"王者之 師 , 當伐叛柔服 , 豈可殺已降邪"? ②不但沒 殺黨項 , 反而奏請朝廷 , 在連谷與銀城之 間創置麟州 ,"以鎮撫黨項余眾" 。③
康待賓被張說擊敗后 ,勢力大衰 。七 月 ,被王唆最終擊敗 ,殺一萬五千人 ,生擒 康待賓 , 被押送至京師長安 , "集四夷酋 長 ,腰斬康待賓于西市 。"④康待賓被斬 ,六 胡州大的戰爭已平息 ,但仍有康待賓部分 殘余 , 隱藏在山谷、沙藪之間繼續戰斗 ,其 中最強勁的一支是康愿子所屬部隊。
八月 , 康愿子自立為可汗 , 謀掠監牧 馬 ,西涉河出塞 。唐朝命張說圍剿 。此時 , 王唆因討伐康待賓期間與郭知運不和誤 事 ,被貶為梓州刺史 。張說因處置黨項降 戶有功 ,指揮作戰有方 ,升為兵部尚書 、同 中書門下三品 ,兼朔方軍節度使 , 全權處 置單于都護府 、夏鹽等六州 、定遠豐安二 軍和黃河以北的三受降城軍政事務 。張說 圍剿康愿子 , 于開元十年(722)九月大獲 全勝 。生擒康愿子 , 又追其家屬及余部于木盤山 ,俘男女三千人 ??翟缸蛹捌浼覍?被押送至京師長安斬首 , 突厥降戶五萬余 口被遷徙至許 (河南許昌)、汝 (河南臨 汝)、唐(河南泌陽)、鄧(河南鄧縣)、仙(河 南武陽西北)、豫(河南汝南)等州 ,使黃河 以南、朔方一帶原六胡州突厥部落居地空 無人煙 ??荡e之亂徹底平息。
三、麟州創建
麟州創置與康待賓之亂和張說為安 置黨項降戶奏請朝有直接關系 。關于麟州 創置的時間 ,一說是開元十二年(721),一 說為天寶元年(742), 其實開元十二年創 置麟州是可靠的 ?!顿Y治通鑒》卷二百一十 二開元九年(721)七月條載:"秋七月 , 乙 酉 ,王唆大破康待賓 ,生擒之 ,殺叛胡萬五 千人。辛酉 ,集四夷酋長 ,腰斬康待賓于西 市" 。"先是 ,叛胡潛與黨項通謀 ,攻銀城 、 連谷 , 其據倉庾 , 張說將步騎萬人出合河 關掩擊 ,大破之。追至駱駝堰 ,黨項乃更與 胡戰 ,胡眾潰 ,西走鐵建山 。說安集黨項 , 使復居業 。討擊使阿史那獻以黨項翻覆 , 請并誅之 ,說曰:王者之師 , 當閥叛柔服 , 豈可殺已降邪? 因奏置麟州 , 以鎮撫黨項 余眾 。"九月條載:"康待賓之反也 ,詔郭知 運與王唆相知討之;唆上言 , 朔方兵 自有 余力 ,請敕知運還本軍 。未報 ,知運已至 , 由是與唆不協 。唆所招降者 ,知運復縱兵 擊之;虜以唆為賣已 , 由是復叛。上以唆不能遂定群胡 ,丙午 ,貶唆為梓州刺史 ?!?… "癸亥 , 以張說為兵部尚書 , 同中書門下三 品。"十月條載:"冬 ,十月 ,河西、隴右節度 大使郭知運卒 。 "由此看 ,開元九年(721) 七 、八、九、十的四個月間 。三個平康待賓 之亂中主要人物王唆被貶 , 郭知運去世 , 唯獨張說被提為宰相職 ??梢娦趯堈f 是十分贊賞的 , 他奏請朝廷創置麟州 、鎮 撫黨項余眾的建議得到批準已是早晚的 事情 。那么這個奏請張說是什么時間提出 的? 由以上引文分析 ,應在開元九年(721) 八月。
張說奏請設置麟州的主要理由 ,就是 安置夏州隨康待賓反唐的那些降戶 。也就 是說麟州創建安置的主要是黨項人 , 而不 是開元十年(722)被張說討平的康愿子部 下突厥降戶 。隨康愿子反唐的突厥降戶有 五萬多口 ,先被強制遷徙在內地 ,許 、汝 、 唐、鄧 、仙、豫等州 ,開元二十六年(738)唐 朝又將這批殘胡遷回六胡州 ,設宥州以統 之 , 以后再沒有發生突厥降戶謀反的事 。 可以看出 ,這批突厥降戶沒有被安置在麟 州。
《資治通鑒》和《宋史·張說傳》沒有記 載麟州創制的具體時間 ,但《新唐書》卷三 十七《地理志》載:"麟州新秦郡 , 下都督 府 。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谷、銀城置 ,十 四年廢 ,天寶元年復置 。戶二千四百二十 八 , 口萬九百三 ??h三 。新秦 , 中 。開元二年置 , 七年又置鐵麟縣 , 十四年州廢 , 皆 省。天寶元年復置新秦。連谷 , 中下。貞觀 八年以隋連谷成置。銀城 , 中下。貞觀二年 置 , 四年隸銀州 ,八年隸勝州 。"由此可見 , 麟州創置得到朝廷批準 , 在開元十二年 (724) , 天寶元年(742)是復置 , 不應當作 創置時間看待。
吳鎮峰 1981 年出版其所著《陜西地理 沿革》, 對麟州所屬三縣治和神木寨作了 具體考究 ,值得參考。他說:銀城縣故城在 神木縣南四十里 。北魏太和八年(484)在 今甘泉西北設立石門縣 ,西魏廢帝時改名 銀城縣 ,北周保定二年(562)遷到石龜鎮 。 隋大業末年縣廢 。唐貞觀二年(628)復置 , 宋政和四年并人新秦縣 ?!睹饕唤y志》載: "今黃家石頭東里許 ,有古城一座 ,無知名 者 ,疑即此 。" ⑤黃家石頭 ,今名黃石頭地 , 在神木城南四十里 , 窟野河東岸 , 原屬欄 桿堡公社 ,后屬神木鎮 ,今屬迎賓路街道。
連谷縣故城在神木縣北 , 隋文帝時設 連谷鎮 , 煬帝改為連谷成 , 大業十三年 (617)廢 。唐貞觀八年(634)在廢成城設立 連谷縣 , 開元九年(721)并州刺史張說出 合河關 ,大敗黨項軍于銀城、連谷。宋政和 四年(1114)并人新秦縣 ?!对涂たh志》 載:"連谷縣 ,南至麟州四十里" ?!堆影哺?成》載:"連谷故城 ,在神木縣北七十里 。" 《神木縣志》載:"黃羊城 ,在縣東北楊家城 北邊墻外二十里 ,距縣城五十里 。俗傳楊繼業妻折氏居此 , 故又謂王娘城 , 即隋連 谷鎮 ,唐連谷縣 。 " ⑥ 黃羊城 , 在神木縣北 五 、六十里的窟野河東岸 ,原屬永興公社 , 今屬店塔鎮。
新秦縣故城 ,在神木縣北 。唐開元二 年 (714) 分勝州設立新秦縣 , 兼設麟州 (按:說麟州建于開元二年(714) , 未見其 他史料記載 , 暫不采信) , 十四年轍銀麟 州 ,新秦縣改屬勝州 。天寶元年(742)復設 麟州 ,不久改為新秦郡 ,乾元元年(758)復 改麟州。宋乾德初 ,將麟州遷到吳兒堡。金 皇統八年(1148)被西夏占據 ,州縣值廢 。⑦ 《通志》 載:"漢徙貧人于關以西及朔方以 南 , 謂之新秦中 。"《元和郡縣志》 載:": …… 天寶初 , 王忠嗣奏割勝州連谷 、銀城 兩縣置麟州 , 東北至勝州四百里 , 西南至 銀州(今為脂縣境)三百里 ,治新秦 。"《明 一統志》載:"麟州城 ,在神木北四十里 。" 《神木縣志》載:麟州城 ,一名楊家城 , 以州 刺史楊宏信 ,長子重勛(按:應為次子) ,孫 光世守麟州 ,駐扎此城 , 次子繼業(按:應 為長子) ,孫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 , 因而 得名。在縣東北三十里 , 即秦之新秦 ,漢之 新秦中 ,唐天寶元年置守 ,升為建寧軍 ,改 鎮西軍。楊家城 ,在神木縣北三十里 ,地處
窟野河與長城之間 , 原屬永興公社 ,今屬店塔鎮。
神木寨 ,故址在神木縣東三里龍眼山后。宋代設置神木寨 ,屬銀城縣。金時銀城縣被西夏占據 , 唯存神木一寨 。貞元年間撥屬葭州 。正大三年(1226)設立神木縣 。
元初于此置設云州 ,至元六年(1269)撤銷云州 。 明洪武初年撤銷神木縣 , 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設 ,正統八年(1443)遷到今神木縣城 。⑧道光《神木縣志》載:"英宗正統五年(1440) , 徙神木縣治于楊家城 。
御史王翱巡邊 , 奏縣塞居山頂不便 , 宜移置平川 。八年(1443)移川口 。"可見 , 明代神木縣城遷人今址前曾在楊家城駐署三年 ,正統八年(1443)是由楊家城遷到今址的。由上可知 ,麟州城(今楊家城)自唐開元八年(720)八月張說向朝廷奏請 , 十二年(724)正式創置 , 至明正統八年(1443)作為神木縣城遷人今址 , 斷續存在了七百多年。若以秦之新秦、漢之新秦中算起 ,則有兩千二百多年。
注:①②③④《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二。⑤⑥⑦⑧吳鎮鋒著《陜西地理沿革》。
(作者單位:神木市楊家將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