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古今榆林  >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高京齋
   瀏覽量: 125   發表時間: 2022-08-26 15:07
打印本文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突出強調 , 習近 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持馬 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 合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 是中華 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這充分肯定 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充分說明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位和 作用的認識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地方志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 ,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連接著 中華民族的歷史 、當下與未來 。  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內涵豐富 ,要全面認 識 、科學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離不開 中國地方志;要傳承弘揚 、創新發展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 ,更離不開中國地方志 。從 某種意義上說 , 離開中國地方志 , 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就會支離破碎 ,甚至會斷章斷 流 。立足新時代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 化 、創新性發展 , 應深刻認識中國地方志的價值定位 ,準確把握中國地方志與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關系 ,把中國地方志 提升到應有高度 、擺到應有位置 , 以充分 發揮其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 程中領頭雁、排頭兵、先行者作用。

一 、深刻認識中國地方志的重要價值 與作用

地方志 , 也稱方志 , 古稱地志 、地記 、 圖經等 , 是全面 、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 自然 、政治 、經濟 、文化 、社會的歷史與現 狀的資料性文獻 ??道m不斷地編修地方 志 , 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 在世界文化 之林中獨樹一 幟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 指出:"希臘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國 ,都

沒有留下與中國地方志相似的文獻 。要了 解中國文化 ,就必須了解中國的地方志"。

( 一 )中國地方志是歷代先賢用汗水 和心血匯聚成的文化瑰寶

中華民族一 向注重記述 、傳承和借鑒 歷史 ,具有高度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 。古人講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西漢 司馬遷  《史記》"究天人之際 ,  通古今之 變" 。宋代司馬光  《資治通鑒》"有鑒于往 事 , 以資于治道" 。中國地方志作為一種記 錄歷史的獨特書體 ,受到歷代先賢的廣泛 重視 。"郡之有志 ,猶國之有史 ,所以察民 風 、驗土俗 ,使前有所稽 , 后有所鑒 , 甚重 典也" 。兩千多年來 ,歷代先賢前赴后繼 、 殫精竭慮 , 探究人生的意義 , 豐富文化的 內涵 ,參悟宇宙的真諦 。他們把修志作為 見用于時 、實現自己理想的有為之事 , 即 使"遑遑升斗 ,終歲奔馳" ,仍忙于"志局應 酬" ,有的為修志甚至奉獻出畢生精力。唐 代賈耽 、李吉甫 ,宋代樂史、李宗諤、王存、 朱長文、范成大、馬光祖 ,元代袁桶 、王禎、 于欽、楊維楨 , 明代黃仲昭、王整 、康海、韓 邦靖、馮夢龍 、徐霞客 ,清代顧炎武、方苞、 戴震 、章學誠 、錢大聽 、洪亮吉 , 近現代繆 荃孫、孫詒讓、張搴、甘鵬云、王葆心、梁啟 超、壽鵬飛、張國盜 、吳宗慈 、黃炎培 、余紹 宋、柳亞子、金毓蔽、黎錦熙、瞿宣穎、顧頡 剛、謝國楨、朱士嘉、傅振倫等都是其中的 典型代表。

歷代先賢筆耕不輟 , 為后世留下了浩 如煙海的方志遺產 。據不完全統計 ,我國 現存舊志 9000 余種、10 萬余卷 ,約占我國 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方志內容更是橫陳 百科 ,包羅萬象 ,地理人文 ,體茂事備 。既 有全國性的總志 , 又有記述一地之省府州縣志 、鎮村志 、衛所志 , 還有衙署志 、山水 志、寺廟志、鄉土志等 ,新方志更是衍生出 部門志 、專業志、專題志、事件志、圖志等 , 幾乎囊括了 自然 、政治 、經濟 、社會 、文化 方方面面 ?!对涂たh圖志》《括地志》《祥 符州縣圖經》《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 《大元大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 志》《沙州圖經》《西州圖經》《吳郡圖經續 記》《澈水志》, 以及淳熙《三山志》、至正 《金陵新志》、正德《武功縣志》、乾隆《永清 縣志》、光緒《順天府志》、民國《龍游 縣 志》、民國《川沙縣志》等 ,都是傳諸久遠的 精品典籍。

(二)中國地方志得到歷代賢明當 政 者的珍愛和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重視

盛世修志 , 志載盛世 。歷史和實踐反 復證明 ,政治清明 、國力強盛 、社會穩定 , 是地方志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數 千年的歷史變遷中 , 賢明當政者高度重視 并親自推動修志工作 , 注重發揮地方志勵 俗維風、信今傳后的作用。

秦統一后 , 中央政府即利用各地纂輯 之輿圖地志 ,用于國家治理 。兩漢時期 ,郡 國地志成為中央政府的征錄之書 。隋唐時 期 ,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為地方志發展創 造了良好條件 。"隋大業中 ,  普詔天下諸 郡 ,條其風俗 、物產 、地圖 ,上于尚書" , 建 立了一套完整的定期編呈圖經版籍制度 。 宋代沿襲了圖經定期編修制度 ,北宋政府數次大規模詔修圖志 ,對各地圖經方志的 編纂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最晚到南宋時 期 , 地方上已有專門的修志機構 ,許多府 州縣都定期編纂方志 。元代提倡和詔修一 統志 , 以標榜天下一統 。明代"編類天下州 郡地理形勢" ,"詔天下府州縣皆修志書" , 數次大規模編修全國總志 。清代多次詔編 新志 ,并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統志》。  民 國時期 , 也三次頒布政令 ,倡導各地纂修 地方志書 ,一些省份陸續成立通志局或通 志館 ,開始編修現代意義上的地方志。

重視編修地方志工作是中國共產黨 的優良傳統 。  1941 年 ,毛澤東同志親自起 草《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要求 收集縣志 、府志 、省志 、家譜加以研究 。 1942 年 ,《陜甘寧邊區縣政府組織暫行條 例》公布實施 , 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將修 志工作寫人政府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 立伊始 , 毛澤東 、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 就提倡整理和編修地方志 。  1956 年 , 國務 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 規劃方案》提出"編寫新的地方志" 。同年 , 中國地方志小組成立 , 負責推動全國修志 工作 。改革開放后 ,地方志工作得到進一 步重視 。  1983 年 , 中國地方志小組經中央 書記處批準恢復活動 ,并更名為中國地方 志指導小組 。此后 ,各地普遍建立地方志 工作機構 , 陸續啟動社會主義新方志編纂 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文件 ,要求加強地方志編纂工作 。2006 年 , 國務院頒 行《地方志工作條例》,標志著地方志進人 依法修志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 ,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 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地方志工作 。習近平 同志具有濃厚的方志情懷 , 多次對地方志 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4 年 , 習近平 同志在視察首都博物館時強調 ,要高度重 視修史修志 ,  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2015 年 ,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 集體學習時指出 ,要發揮地方志在抗戰研 究中的重要作用;2020 年 ,  習近平同志對 中國扶貧志編纂作出重要批示 。黨中央 、 國務院也陸續下發文件 ,對地方志工作作 出具體部署 ,提出明確要求。2015 年 , 國務 院辦公廳印發《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 綱要(2015一2020 年)》, 對地方志事業作 出全面頂層設計 。2016 年 , 國家"十三五" 規劃提出"加強修史修志" 。2017 年 , 中央 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 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編纂工作" 。2018 年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 劃(2018一2022 年)》,提出"鼓勵鄉村史志 修編"。

(三)中國地方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方志編修綿延千載 , 貴在史識 , 重在 致用 。古往今來 ,一代代方志人始終秉承"修志問道 、直筆著史"的理念 , 肩負記錄 傳承歷史、保存鄉邦文獻 ,挖掘歷史智慧 、 引領時代風尚的職責使命 ,  不忘初心 ,接 續奮斗 。社會主義新方志編修工作啟動以 來 , 特別是改革開放后 , 地方志工作圍繞 黨和國家事業全局 、黨委政府中心工作 , 以服務人民為宗旨 ,在推進和實現中華民 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發 揮重要作用。

存史作用更加彰顯 。"一 邑之典章文 物 , 皆系于志" 。記錄當代 、傳承歷史是地 方志最基本的功能 。20 世紀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全國興起了第一次編修新方志的 熱潮 。至 1960 年 , 全國已有 20 多個省區 市的 530 多個縣開展修志工作 ,  其中 250 多個縣編纂出初稿 。改革開放至今 ,全國 先后完成兩輪修志工作 , 編纂出版省市縣 三級志書 1 萬余部 ,地方綜合年鑒 3 萬余 部 , 行業志 、部門志 、專業志 、鄉鎮村志 3 萬余部 ,整理舊志 3600 余部 , 編寫規模龐 大的地情資料書 ,形成了數以百億字計的 地方志成果群和地情資料庫 ,在中國歷史 上首次實現省 、市 、縣三級志書和年鑒全 覆蓋 ,為傳承優秀文化、延續中華文脈 、增 強文化自信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政能力不斷提升 。"郡之有志 ,所以 資政治也"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 地方志工作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發展戰略 全局 ,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改革創新 ,貢獻智慧 。中國地方 志指導小組牽頭編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 救災志》《中國抗日戰爭志》、  中國地方抗 日 戰爭志叢書 ,啟動編纂扶貧志 、全面小 康志等重大專題志 ,舉辦南海主權與地方 志論壇 、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 、方志文化國際論壇等 ,  發揮了地方志修志問道 、信 今傳后的作用。

育人功能逐步增強 。"夫書契有五善: 達道義 , 章法式 ,通古今 , 表功勛 , 而后旌 賢能" 。改革開放以來 ,全國地方志系統深 化地方志資源開發利用 ,全方位打造方志 文化教育陣地 。建成國家方志館以及黃河 分館、知青分館 ,推進各級方志館建設 ,健 全完善覆蓋省 、市 、縣 、鄉 、村五級的方志 館體系 , 不斷豐富館藏資源 、提升展覽展 示水平 ,各級方志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進一步增強 。順應信息化 、數字化發展潮 流 ,開通中國國情網、中國地情網 、中國方 志網 ,建設國家數字方志館和各級地情資 料數據庫 , 打造"方志中國"新媒體矩陣 , 拍攝影像方志 、地情微視頻 , 深人開展地 方志書"六進"活動 ,全社會讀志用志修志 的氛圍日益濃厚。

二 、科學把握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

兩千多年來 ,  中國地方志從無到有 、 從小到大 、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 是歷代方志先賢前赴后繼 、不斷探索 , 用汗水和 心血匯聚成的方志文化集聚升華 、繁榮發 展的縮影。方志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 為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滋養和 歷史底蘊 。方志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 化基因 , 為傳承中華文脈 、弘揚核心價值 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一 )中國地方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重要載體 , 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根 同源、相融相通

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 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創造 。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自中國傳統文化淬煉而出 ,是 中國燦爛文明 、悠久歷史 、輝煌文化數千 年凝練的精華 ,  是中華民族的  "根"與 "魂" ,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 是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沃土 ,是堅定文化 自信的力量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憑借 其強大的感召力 、吸引力和影響力 , 生機 盎然 ,代代相傳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 指出 ,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 20 多個文明 形態 , 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長期延續發展 而從未中斷 。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了不起的 奇跡 。中國地方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重要載體 ,  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生相 伴 , 是傳承民族文脈 , 鑄就這 一 奇跡的重

要基礎 ,  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載體 ,支 撐著中國幾千年的發展綿延不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具有積極意義和歷 史作用的思想文化 。中國地方志以志體的 形式記錄 、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對中 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 、價值理 念 、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均有記述 、代有 傳承 。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 通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實 踐 ,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標識。

(二)中國方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與 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中國地方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聚寶盆" ,匯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 要內容 , 中國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重 要記述方式和表現形式 ,是認識了解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習近平同志指 出 :"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 , "修志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其意義 ,說 通俗一點 ,就是使我們做一個明白人" 。中 國地方志橫陳百科 、包羅萬象的廣博內容 和秉筆直書 、彰往昭來的精神理念 , 使之 成為一地一事一物之信史 。通過中國地方 志 ,可以更大程度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 , 中華文 化的獨特創造 、價值理念 、鮮明特色講清 楚、講透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地方志科 學發展的深厚基礎和不竭資源 。中華文化 多元兼容的大一統觀 , 中華文明富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 、求 大同等優質基因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以百姓心為心"的民本精神 ,"茍日新、日 日新 、又日新"  的變革思想 , "道法自然"

"天地與我并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 "的天人 之道 、"協合萬邦""天下 一 家"  的和合智 慧 , "朝聞道 ,  夕死可矣""知其不可而為 之"的追求真理精神 , "為天地立心 , 為生 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 使命擔當精神 , "天行健 ,  君子以 自強不 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勇于斗 爭 、不懈奮斗精神 , "精忠報國""天下興 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等 ,無不展現著 中華民族獨有的價值和風范 。這些既是歷 代地方志記述的重點 ,也為中國地方志提 供了豐富的價值遵循和人文滋養。

(三)中國地方志承載了 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 、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統 一 ,是對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縱貫古今的中國地方志本身既承載 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也容納了革命文化 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國地方志承載中 華文明 ,康續中華文脈 ,發揮著以文化人 、 以文育人 、以文培元的重要作用 , 是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源泉 ,是治國理政 的重要鏡鑒。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是一個 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創新發展、與時俱進 , 是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 的精神特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世代 傳承積淀 ,  又在不斷推陳出新中康續綿 延 。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是思想上 的"飛來峰" ,是對傳統文化"天下大同"理 念的深度認同;"仁者愛人"  不是古老的 "懷舊體" ,而是儒家思想對現實發展的深 刻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 , 以習近平同志 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 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擺在突出位置 ,推 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 ,煥發新的 生機活力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最有 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 展 ,不斷創新 。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 ,賦予 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激活其 生命力 ,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 代風采。

時代精神 、創新意識是中國地方志砥 礪奮進、發展壯大的驅動力 。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后的中國地方志 , 和歷朝歷代修 志相比 ,  雖然在歷史淵源上有繼承關系 , 但從指導思想 、方法手段到記述內容上都 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中國地方志更加 貼近現實 ,志書的模式和種類有了新的突 破和發展 ,志書的內容進一 步突出時代特 征和區域特色 ,  體例結構也有顯著的創 新 , 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 、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時代相結合的志書體例 ,從 而使新編地方志更能從本質上反映社會 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新觀點、新理念、新材 料 、新技術體現在中國地方志的方方面 面 , 使中國地方志成為 一 門學問 、一個學 科、一項事業。

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新征程開啟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迎來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 面臨一 系列新 課題新任務 。要更加自覺 、更加主動地推 動以中國地方志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同當代社會相適應 、同現代化進程相 協調 ,更好地推動中國地方志和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 、忠實傳承 、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

奮進新征程 , 中國地方志不僅要記錄 好新時代 ,更要謳歌好新時代 、服務好新 時代 ,  充分展現中國地方志的價值與擔 當 ,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新風采。

( 一 )以志為鑒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立起來

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 , 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  表現形式精彩紛 呈 。從地域上看 ,有三晉文化 、中原文化 、 關東文化 、草原文化 、燕趙文化 、齊魯文 化 、湖湘文化 、巴蜀文化 、江南文化 、嶺南 文化等地域文化 。從表現形式上 ,有鄉賢文化 、中醫文化 、建筑文化 、服飾文化 、飲 食文化 、詩歌文化 、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 戲曲文化 、體育文化等文化形態 。  中華文 化各個門類都有豐富的內涵 , 以圖騰文化 為例 , 中華民族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 家庭 ,各民族和睦相處 、和衷共濟 、和諧發 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 ,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 , 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從中 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萃取精華 、汲取能量 ,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創造性轉 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

"志乘為 一 縣之書 , 即古者 一 國之史 也" 。  中國地方志記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各種形態 ,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 求和思想智慧 ,保存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 憶和基因密碼 。要在志書中記載真正符合 時代需求 , 有助民族復興 , 得到人民認可 的優秀文化 , 以志為鑒 ,信今傳后 ,彰往察 來 ,真正讓中華文化立起來 。  中國地方志 指導小組辦公室將通過舉辦中國地方志 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壇 ,支持地域文化 濃厚的地區舉辦分論壇 ,  對地域文化 、民 族精神進行深人探討 ,深刻闡釋中國方志 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關系 , 系統概 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積極 探索中國地方志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 ,充 分彰顯中國地方志的文化價值 ,進一步凝聚中國精神 、回應時代關切 、滿足人民需 求 ,  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 , 讓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以志為源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活起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博精深 ,  孔子 、 老子、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先賢承前啟 后 ,代代守護 ,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歷 史和實踐反復證明 ,  那些探究生命真諦 , 追尋生活本源 , 撥開思想迷霧 , 給人們以 智慧啟迪的傳統文化 ,才是真正具有生命 力的優秀文化。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 , 治郡國者以志 為鑒" 。對于方志的功能前人簡潔而準確 地表述為"存史 、資治、教化" ,方志保存的 是"一方之全史" ,大量的寶貴史料可以為 后人提供鏡鑒 。新時代 ,廣大地方志工作 者堅守修志為用 ,積極利用海量地方志成 果群為黨委政府提供科學決策參考 , 為經 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提供歷史智慧和 現實依據 ??梢哉f ,方志中蘊藏的資源 ,足 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活地展現在世 人面前 。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 幸福的偉大征程中發揮地方志應有的作 用。

目前社會公眾對地方志功用的認識 還不夠 ,在方志資源開發利用上還有很長 的路要走 。新時代 ,地方志要走近社會大 眾 ,走進千家萬戶 , 不斷拓展地方志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 ,提升地方志公共 文化服務能力 ,積極主動承擔公共文化服 務職能 , 把地方志資源盤活 , 把蘊藏于地 方志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激發出 來 ,把地方志作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的載體和平臺 ,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鮮活起來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將 通過舉辦全國地方志成果展 ,著力展示地 方志事業特別是第二輪修志取得的巨大 成就 , 讓志書傳承中華文明 、傳播中華文 化 ,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 值和現實意義。

(三)以志為體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下去

地方志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 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利用好地方志這 一 載體 , 發揮好地方志的功能 , 忠實記錄 當代 ,講述中國故事 ,傳承中華文化 ,康續 中華文脈 ,是地方志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 史責任。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高舉傳 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 ,實施一 系列新時代文化記憶傳承工程 。編纂扶貧 志 、全面小康志 , 是黨中央交給全國地方 志系統的重大政治任務 ,是地方志工作者 服務新時代的重要舉措 ,是當前和今后一 個時期全國地方志系統的重點工作 。通過 客觀記錄和真實筆觸 ,描繪黨中央團結帶 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奮斗歷程和壯舉 , 向世 人展示第一個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就 ,把新 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寶貴 經驗傳承下去 。穩步推進中國非物質文化 遺產志 、中國傳統村落志 、中國名鎮名村 志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系列叢書編纂 工程 ,用志書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 華 , 留住鄉愁記憶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從 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地傳承 下去、傳播開來。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充分發揮中國地方志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是時代賦予地方志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智慧 ,萃取思想精華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 、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傳承弘揚下去 ,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 中 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方志出版社社長)


亚州免费黄色网站,国产aⅴ仑乱午休被,中国丰满少妇一级毛片,亚洲精品最快更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