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古今榆林  >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陜北大山深處的一顆明珠— 蒲家坬村事記

作者:李紅永 李 博 李維東
   瀏覽量: 122   發表時間: 2022-08-26 14:28
打印本文

蒲家坬隸屬綏德縣名州鎮 ,位于縣城 東北 12.5 公里處 , 東鄰張家溝 、曹家溝 , 北連三角坪、王茂莊 , 西傍桑坪則 , 南接黑 家圳 、林家險 。  區域面積 7000 畝 , 耕地面 積 1780 畝 , 林地 350 畝 , 共有 296 戶 ,760 人 。

蒲家坬地處黃土高原腹地 ,梁茆起伏 溝壑縱橫 , 崎嶇逶迤 。從林家險進入 ,經村 東由大溝、紙人石險、石槽溝、野毛比洞東 出滿堂川 , 是 一 條趕牲靈的古商道 , 曾經 時時出沒著疲憊而忙碌的身影:進入現代 社會后 ,這條曾經撒滿駝鈴聲和信天游的 商貿古道逐漸衰落 ,  早已湮沒在荒草中 , 取而代之的是奔馳著時代快車的高速公 路 , 但沿途 一 個個獨特的地名 , 仍然流傳 著走西口趕牲靈的故事 ,供后人憑吊 。

從林家險進來靠西是正村 , 沿著村路 向陽一側綠樹掩映 , 窯洞成排 ,房屋整齊 , 直到石險 一 分三岔 , 背則溝 、東溝曲徑通幽 ,漸入深山:經西溝翻山北出三角坪 , 是村民北向出村的另一 條主要道路:一溝三 岔中村民依山筑窯 , 散落而居 。石險是全 村的行政文化中心 ,  黨支部 、村委會 、小 學 、敬老院 、戲臺皆坐落于此 , 每逢節 日 , 張燈結彩 , 熱鬧非凡 。石險下面清澈的泉 水與神秘的傳說源源不斷 ,千百年來滋養 著蒲家圳人 , 生生不息 。

一、村史初考

建國初期修梯田時 , 出土過許多古代 遺物 ,有"米面倉":有磚筑八角壇狀墓穴 , 里面所葬是單人坐姿 , 身高體巨 。根據埋 葬習俗和人物身體特征推斷 ,應該是蒙元 時期喇嘛墓葬:有文字記載歷史最早至清 朝初期 , 現存佛殿茆古廟石碑 一 座 , 落款 時間為康熙 61 年 。

村中主要為李張兩大姓氏 , 李姓有家 譜傳承 ,祖先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 陜西延川 , 再遷至本鄉李家寨: 李天佐由李家寨遷入蒲家圳 ,現已繁衍至 17 代(由李簡算起是 21 代) 。  張氏雖沒有家譜傳 承 , 但世代 口 口相傳 , 其祖先是從山西洪 洞縣大槐樹下遷來 ,  可追溯到祖先張小 玉 ,繁衍至今已有 14 代 。

蒲家圳應該是由于蒲姓人曾居此而 得名 ,  但至今很難發現蒲姓人留下的遺 跡 , 只有本村佛殿茆留下一塊清乾隆年間 的石碑記載有蒲姓一人 。蒲姓人氏從何處 來 , 又去何方 , 皆不得而知 。  近年有識之 士 ,輾轉奔波 ,欲考察其名由來 ,走訪過本 縣蒲家瞼 ,蒲家比嶗等以"蒲"字命名的村 莊 , 憾時日久遠 , 終無所得 , 唏噓再三 , 只 得作罷 。

二、紅色歷史

蒲家圳雖然偏僻落后閉塞 ,但絲毫不 影響先輩對光明 自 由 、  民主進步的追求 。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勤勞勇敢的先輩們前 仆后繼不屈不撓 ,用鮮血染紅了這片貧瘠 而肥沃的土地 ,在陜北大地播下紅色的火 種 。

李義堂: 1928 年參加革命 , 1935 年加 入中國共產黨 。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 期 , 以"黑老婆"的身份在廣大農村秘密開 展地下游擊活動 , 參與 、組織和領導群眾 打土豪、分田地 , 同反動派作斗爭 。先后擔 任綏德六區團委書記 ,  區蘇維埃政府主 席 , 綏德縣蘇維埃政府部長 , 陜北蘇維埃 政府檢查員 , 陜甘寧邊區政府巡視員 ???/p>

日戰爭時期 ,  歷任綏德中心區委書記 , 綏 德專署司法裁判員 ,  陜甘寧邊區政府科 長 。解放戰爭開始后 ,任晉綏邊區三 、七 、 八分區專署民政科長 ,  山西省汾陽縣縣 長 ,晉綏行署處長 。1949 年隨軍南下 ,首任 長沙縣長 , 望城縣委書記 , 湘潭專署副專 員 ,地委常委 。  1953 年起 ,轉入工業戰線 , 歷任沈陽第 一 機床廠黨委書記 ,408 廠黨 委書記 , 陜西重工業廳副廳長 , 陜西機械 局副局長等職務 , 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 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革時期遭迫 害 ,后獲昭雪 。1981 年 1 月 18 日因肺癌去 世 。

李漢應: 1901 年生 ,  土地革命戰爭時 期加入共產黨 , 曾是三角坪地下聯絡員 。

李德裕  (李濟民祖父) : 1937 年夏 ,被 國民黨綏德保安司令部以通共嫌疑抓捕 入獄 ,嚴刑拷打刑訊逼供致死 。

李滿倉(李來生三祖父):土地革命戰 爭時期參軍 , 擔任連指導員 , 后來是很能 打仗的軍官 , 參加過運城戰役 , 在 一 次夜 襲敵軍時為掩護戰友英勇犧牲 。生前身邊 有四個警衛員 。尸骨未歸 。20 世紀 80 年代 綏德子洲陵園管理人員曾來村里尋訪過 他的軼事 。

李福堂  (李濟民大伯) : 1937 年夏 ,被 國民黨保安司令部以通共嫌疑抓捕 , 槍殺 于綏德城東門外 。

李德俊  (李永兵二父) :  三十年代后期在延安參加過紅軍東征 ,在 一 次戰斗中 陣亡 。  同村老紅軍張對剛含淚參加葬禮 , 戰士們簡單將他掩埋在延安市境內叫旦 巴的地方 。綏德倉疙瘩博物館有其姓名記 載 。

張對剛: 1910 年出生 , 中共黨員 。年輕 時參加紅軍 , 退伍后務農 , 享受老紅軍待 遇 。

張對義: 1911 年 1 月 1 日生 ,  年輕時 參軍 。參加過榆林戰役 ,之后隨部隊東渡 黃河 ,赴山西參加解放太原戰役 。太原解 放后 ,在 一 次戰斗中負傷 , 不得已而離隊 , 在回家西渡黃河時 , 由于船小人多 , 倉促 間隨身攜帶的行李掉進河里 , 部隊開具的 相關證明(證件)手續全部丟失 , 退伍后一 直務農 。

李生堂(李濟民父): 1912 年 5 月 7 日 生 , 中共黨員 , 早年受親屬鬧紅影響 , 主動 為游擊隊秘密傳送情報 、站崗、放哨 , 后被 發現 ,  被迫逃離家鄉 , 1942 年在延安正式 參加革命 , 先后在三邊專署 、黃龍專署從 事后勤服務工作 , 1948 年任黃龍專署運輸 隊長 , 1950 年任湖南省長沙縣靖港人民油 廠、靖港食品加工廠廠長(經理)。

李增茂: 1915 年生 。  1933 年經人介紹 投身當地共產黨組織 ,  走上了西北劉志 丹 、李子洲領導的革命道路 , 秘密開展革 命活動 。1937 年參軍 ,后與組織失去聯系 , 回家務農 。

李華堂(李濟民三父): 生于 1918 年 。 中共黨員 , 自幼受親屬鬧紅影響 , 離家后 于 1933 年參加紅軍 。  后在紅軍東征戰役 中受傷 , 1949 年 7 月經延安軍分區司令部 批準按副連職退伍 ,被延安市民政局評定 為三等甲級殘廢 ,享受退伍老紅軍待遇 。

張對功: 1918 年生 , 1945 年參加革命 , 后與組織失聯 , 回家務農 。

李增隨: 1920 年 7 月生 。17 歲結婚 ,婚 后參加王震 359 旅部隊 , 參加過瓦子瞼戰 役 : 與部隊失聯后不久 , 又被國民黨軍隊 當壯丁抓住 , 被迫來到榆林 , 想方設法趁 吃飯之機逃離國民黨部隊 , 回鄉務農 。

李勇 (李元堂 , 李濟民四父): 1924 年 12 月 7 日生 。中共黨員 ,早年因親屬鬧紅 , 其家有通共嫌疑受牽連 , 年幼的李元堂被 迫離家出逃 , 1945 年在延安參加八路軍 , 后隨部隊參加解放大西南進軍西藏 , 曾任 警衛營長等職務 ,  解放后轉業到地質系 統 , 在四川地質局任職 , 文革中長期遭受 迫害 ,后獲平反 。1981 年 8 月 16 日因癌癥 去世 。

李增耀: 1924 年生 。年輕時當兵到延 安 ,在李樸生部隊當專職廚師 。   曾給彭德 懷、高崗 、習仲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飯 。 中央首長曾托他將 一 個年幼的女兒送到 蒲家圳老家 , 由其二嫂撫養 , 一 直到 5 歲 孩子才被接回 。

李世昌  (李軍旗二父): 1926 年 7 月生 , 小學文化 。  1945 年在蒲家圳加入共產 黨軍隊 , 1947 年 3 月解放蘭州時負傷 , 三 級殘廢軍人 。

李萬軍: 1927 年生 。冬書文化 。中共黨員 。早年受李義堂鬧紅影響 ,接觸進步思 想 ,  開始走上革命道路: 1943 年秘密加入 共青團組織: 1947 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 軍 , 由本鄉吳家畔村吳懷久和本村李增耀 帶隊奔赴前線 ,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隊搶掠 財物 ,三人英勇斗爭 , 李萬軍胳膊被砍傷 , 簡單包扎后 , 輾轉兩個月來到延安: 當時 局勢發展很快 ,  李萬軍按組織安排轉入 《新華日報》社: 1948 年《新華日報》社遷往 西柏坡 ,他調回綏德大眾報社 。  1951 年加 入共產黨 。退休于榆林地區百貨站 。2019 年建國 70 周年榮膺中共中央 、國務院 、中 央軍委頒發的榮譽獎章及證書 。

張對富  (張增利三父) : 1927 年生 , 中 共黨員 , 1940 年因生活所迫 ,  棄農到綏德 城被服廠當學徒織布 , 1944 年被服廠被紅 軍收編 , 成為紅軍工廠的工人 , 從此參加 革命 , 1949 年從延安被派遣接管西安 。西 安解放后 , 歷任各機關單位要職 , 官至西 安通用機械公司黨委書記 、西安市政府視 察員 。

張對貴  (張增利四父) :  解放戰爭初 期 , 16 歲毅然參軍 ,  在兩年后的寶雞戰役 中光榮犧牲 , 尸骨未歸 ,被追認為烈士 。綏 德子洲陵園有其記載 。

李增浩(李興元大伯):土地革命戰爭 時期參軍 , 血灑沙場 , 壯烈犧牲 , 尸骨未 歸 ,被追認為烈士 。  綏德縣博物館珍藏其 有關資料 。

李高成(三牛 , 李來生三父) : 1927 年生 。從小向往革命 ,解放戰爭時入伍 ,一次 戰斗中 , 榴彈炮彈突然落到身旁 , 瞬間爆 炸 , 不幸身亡 , 年僅十幾歲 , 被追認為烈 士 。子洲陵園有記載 。

張明周: 1929 年生 , 中共黨員 。解放戰 爭時期 , 上前線送軍糧 、抬擔架 , 出生入 死 。

李樹林: 1929 年生 , 中共黨員 。解放戰 爭時期曾赴戰場 ,抬擔架 , 出生入死: 1948 年在延安印刷廠工作 。1949 年退伍回鄉務 農 。

李樹旺(李保銀三父) : 1933 年生 , 中 共黨員 ,初中文化 。1947 年參軍 , 戰場上受 傷 , 三等殘廢 , 轉業后供職于銅川礦務局 醫院 , 1978 年調入咸陽輕化建材公司 。

戰爭年代 ,  參加革命的還有李萬海 , 資料奇缺 ,無法陳述 。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共產黨和國民黨 軍隊在綏德控制范圍往往犬牙交錯 , 相鄰 的村莊就可能分屬不同的陣營 ,但蒲家圳 人堅守紅色陣地 ,在共產黨領導下艱苦斗 爭 。

1935 年至 1937 年連續二年 ,  本鄉馬 連溝(距本村南十里之遙)所駐白軍(國民黨軍) , 氣勢洶洶 , 數次來犯 , 叫囂蒲家圳 人包庇共產黨人士 , 于是到處搜人 、抓人 , 打砸搶無惡不作 , 鬧得雞犬不寧 。  1935 年 秋 ,21 歲身染重病的李生章因無法轉移 , 被白軍抓住帶到馬連溝 , 繼而到綏德城田 家后溝遭禁閉 ,后經李生福(李世強父)托 人找回:年僅 12 歲的李富堂 , 同時被抓到 馬連溝 ,給敵連長當勤雜 , 受盡折磨 , 十幾 天后才機智回家 。1937 年臘月二十七 , 白 軍再度抓壯丁 ,  號稱得不到李義堂的消 息決不罷休 。  村民李思讓驚慌之間赤腳 雪地從家逃離 , 跑到南咀方才脫險: 村民 李萬樞(李保銀四祖父)被打殘: 王士蓮 (李宏富母)被子彈打傷: 女娃(李正銀大 姑)右手被子彈擊穿: 李萬有 (李志和祖 父)被打身亡:許多門窗 、飯鍋 、水缸被砸 爛 , 糧食 、被褥 、驢羊搶劫無算: 有時飯正 熟敵軍來 ,驚慌離開 , 回來已是鍋被砸飯 不在 。每次馬連溝白軍進犯 , 手無寸鐵的 蒲家圳村民扶老攜幼被迫逃離 , 背子溝 、 溝對面的容子是藏身之所 。  1937 年大年 三十 , 民兵李樹葉 (后寫作李樹榮 , 李正 銀二父)和張對成 (張增讓大伯) 在大安 山上放哨 ,  窮兇極惡的 白軍不分青紅皂 白開槍便打 , 張對成英勇犧牲 , 頭顱被敵 人掛在馬連溝寨子上:  李樹葉被李萬榮 背著轉移到另 一 座山頭土窯內 ,  一 天后 因流血過多光榮犧牲 , 年僅 18 歲 。  二人 均被追認為烈士 。  綏德倉疙瘩博物館有姓名記載 。

1947 年秋,正是胡宗南進攻陜北之時 。  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二旅(旅長 黃永勝、政委鄧華 , 1955 年皆授上將軍銜)  獨立團團部和綏德專署(轄綏德 、米脂 、清 澗 、佳縣 、吳堡、子洲 6 縣 , 王震曾任專員)  駐扎在蒲家圳村 , 駐扎點東溝 一 處 , 西溝 一 處 。  綏德專署辦公地點在李宏富家院 子 , 喬縣長住在李世忠家小窯 , 電臺安裝 在李宏亮家比洞窯 , 整天滴滴答答響個不 停:人們有的行色匆匆 ,有的風塵仆仆:村 民第 一 次近距離 目 睹共產黨軍隊的英武 風姿和工作作風 , 戰士們挑水掃院 , 老百 姓策食壺漿 ,好 一 幅軍民魚水情共建根據 地畫面 。幾天后 ,解放軍宣傳隊在村里陽 場(李宏利居住地址)演出了《血淚仇》, 軍 民和洽 ,共同聯歡 。70 多年后的今天 ,村民 李宏雄 、李世陽提起當時的場景還記憶猶 新眉飛色舞 ,李世陽 2017 年回憶當時情 景寫到:

山溝溝來了宣傳隊槐樹上喜鵲聲聲脆  山溝溝來了宣傳隊 草木灰衣服打裹腿  土黃色鋪蓋各自背 不喝 口 水不占個地  不搭個臺子就唱戲 槐樹上喜鵲聲聲脆  山溝溝來了宣傳隊 小孩子鉆到人縫里  大人腳后跟往起提

時笑語時鎖眉人人從中受教育槐樹上喜鵲聲聲脆山溝溝來了宣傳隊給咱甕里擔滿水    幫咱昴上割谷穗

一場場戲 ,一 聲聲雷   銅墻鐵壁根據地。 可見當時的盛況 。

張對仁: 1921 年生 ,  蒲家圳解放前最 早的高學歷文化人 , 1945 年畢業于榆林中 學 , 同年考入陜西省立師范??茖W校英文 系 : 18 歲加入國民黨軍隊 ,投身社會: 曾任 國民黨 47 軍文書 ,  解放后被政府管制 , 1978 年黨的十 一 屆三中全會后享受五保 待遇 。

張對明: 生于 1917 年 , 早年被迫參加 國民黨軍隊 ,后機智脫離部隊 ,解甲歸田 。 黨的十 一 屆三中全會后享受國家相關待 遇 。

新中國成立后 ,張海周于 1956 應征入 伍 ,服役于 9021 部隊騎兵第一 師 , 1958 年 參加平定甘南藏民叛亂 ,在 6 月 1 日 的戰 斗中 ,  他所在的整整一個連僅剩幾人 , 戰 斗異常慘烈 。他榮立三等功 , 1960 年轉業 到西安 , 1961 年機構精簡回鄉 。

由于早期受李義堂進步思想影響 , 蒲 家圳群眾忠勇赴國難 ,用鮮血和生命譜寫 了一 首氣貫長虹的光輝詩篇 , 矗立起一座 熠熠生輝的英雄群雕 。

三、農田基建與畜牧業發展歷程

建國以后 , 蒲家圳與共和國一 起開啟 了奮斗歲月 ,村里的發展變化見證著共和 國的繁榮富強 。

建國初期 , 響應毛主席號召 , 興修水 利 , 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幾代人共修 梯 田 1000 多畝:  修筑 20 畝以下大壩 13 座 , 150 畝大壩一座 : 臺 田 100 多畝 。  1971 年韭園溝公社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十大 樣板之一 , 本村又是韭園溝的典型 。  1974 年農業學大寨 , 成立青年突擊隊 、青年林 業隊、920 和 5406 科學種田研究小組 。

農田基建隊的勞動經歷成了幾代人 的集體記憶 , 也為蒲家圳樹立起一座改天 換地的豐碑 。筑壩打夯的號子聲 、突擊隊 員深翻麥地的 口號聲 、  基建隊長的哨子 聲、家家戶戶提罐送飯的吆喝聲是當年響 徹山鄉的"交響樂":遍布山野的梯田和平 展開闊的壩地成了一 幅幅壯美畫卷 。直到 幾十年后的現在 , 以蒲家圳梯田壩地為題 材的攝影作品是本地攝影展最常見的風 土人情獲獎作品 。

本村一 直有從事 "拉叫驢"(養公驢)  行當的村民 , 李萬海 、李增茂是其中的代 表 。  他們在對驢種的選擇上有獨到的認 知 ,所以村里在毛驢選育方面走在周邊縣 鄉的前列 ,成為省市縣"佳米驢"優良品種 繁育基地 。1958 年西北畜牧業現場會在本 村召開 ,  畜牧業的發展由此達到較高水 平 。最興旺時 ,大家畜達到 70 多頭 ,豬 400 多頭 ,  羊 500 多只: 1963 年全村開展以小 組為單位的"佳米驢"比賽: 1972 年參加佳 縣米脂騾 、  馬 、驢比賽: 1975 年被命名為"全區佳米驢優良品種基地"。

四、發展農村經濟改善群眾生活

1958 年 , 在李漢密 、李萬榮 、李增福 、 李增光等村干部帶領下 , 辦起了集體粉條 加工廠 、染坊、酒坊、養豬場 。其中粉條加 工廠是支撐村里發展和提高群眾生活水 平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 歷時最久 、質量最 高 , 生產的粉條是蒲家圳品牌 , 在當地享 有盛名 。村領導不僅著力探求經濟效益的 提高 ,還很重視村風建設 ,蒲家圳淳厚 、儉 樸 、明禮 、廉潔的村風正是從這個時期逐 漸形成的 。  公社黨委委員 、老書記李漢密 從來不陪上級領導吃一 頓飯 , 不拿集體一 針 一 線 , 廉潔奉公的美德家喻戶曉 , 有 口 皆碑:個人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綏德 縣"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在他的帶領 下 ,蒲家圳村集體被評為綏德縣先進黨支 部 、水土保持樣板:60 年代初 , 綏德縣委 書記白云騰懷著敬意專程到他家探訪慰 問 。

在不同時期各屆領導帶領下 ,還增加 了后灣蘋果園、枸杞種植園 。村集體經濟 發展蒸蒸 日上 , 如火如茶 , 為村民生活提 供了有利條件 。  1979 年包產到戶后 ,村集 體經濟實體逐步停辦 。

1973 年 ,建設石險水庫:填溝墊地 ,平 整出前溝菜園地 , 從此蒲家圳人有了每人 5 平方米的菜園子 ,  吃上了品種各異的新鮮蔬菜: 推行"戶戶 一 畝小果園" , 每到金 秋時節 , 家家賣蘋果 , 成為當時村民重要 收入來源 。

1978 年為了解決群眾吃水問題 , 于佛 殿茆建起蓄水池 , 馱水路比槽打下本村第 一 口深井 , 東、西二溝憑證供水: 1979 年拉 電進村 ,  這是蒲家圳開天辟地的大事 , 多 年以后 ,  許多人還記得合閘供電的那 一 刻 ,全村一溝三岔 , 同時響起一 片歡呼聲 。 這一 片歡呼聲在群山中久久回蕩 ,在歡呼 聲中 ,  蒲家圳告別了千百年來的麻油燈 、 煤油燈 , 迎來了電燈的光明 , 走進了現代 文明 。第二天 , 時任村支書李志剛從鄉政 府背回來一 臺黑白電視機 ,全村男女老幼 圍坐在石碴上 , 第 一 次透過那個滿是"雪 花"的屏幕 ,把好奇的 目光投向"外面的世 界"。

1987 年 , 隨著村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 善 , 解決吃水問題又進入新時代 , 家家鑿 井 , 戶戶放泵: 到 1990 年 , 全村百分之九 十的群眾都有了 自抽水井 。2006 年 , 國家 免征農業稅 , 千年皇糧 一 朝免 , 這在中國 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國家脫貧 攻堅政策推動下 ,2019 年蒲家圳村全部脫 貧 。

五、村要富先修路

村子北端從陽圳而小安甕梁往下到 瑞臥溝底一 條小路蜿蜒延伸到三角坪村 ,交通極為不便 。  窮則思變的蒲家圳人 , 1962 年改走大安山與小安甕梁之間的洞 嫣到瑞臥溝底人行道: 1969 年又改修洞嫣 到瑞臥溝半圳架子車道: 1974 年至 1975 年改造成車路:2012 年全體村民集資加政 府撥款將車路全面硬化 。

村南頭與林家險村相鄰 , 雖然較為平 坦 , 但 一 直晴天黃塵 , 雨天泥濘 , 架子車 也難以通行 。  原來走林家險溝底陽面 , 1975 年改走背面: 1978 年改修成拖拉機 路 : 1996 年向國家 申請資金從馬連溝開 始 貫 穿 林 家 險 全 村 到 蒲 家 圳 改 修 為 車 路 : 2012 年村民集資加政府撥款全面硬 化 。

2005 年 , 主要山昴 、山梁 、山嫣得以 改 造 ,  環 山 公 路 幾 乎 貫 通 村 東 重 要 山 頭 。2020 年從西溝上嫣到東溝小平原的 公路拓寬硬化竣工 , 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出行 。

由 一個閉塞落后的小村莊 ,變為一 個 交通便利 、出入方便的新農村 , 每 一 條走 出大山的路都見證著蒲家圳人的 自強不 息、奮發圖強精神 。英雄的蒲家圳人 ,在無 路處開辟出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 尤其是 20 世紀 70 年代 ,全村大人小孩一起出工 , 用鐵鍬 、鐮頭 、架子車這些最原始的工具 , 硬是在瑞臥溝山腰修出 一 條通行汽車的 大路 。修路場面之壯觀 ,氣勢之恢弘 ,震撼 人心 ,可歌可泣 。

六、石險的變遷

1952 年成立初級社 ,  拆除龍王戲臺 , 修建學校(后來的粉坊) 。綏德縣辛店鄉三 十寨村馬培生(馬一齋)為學校題寫"民眾 學校"校名: 1955 年成立高級社: 1958 年大 躍進吃大食堂飯 ,  東 、  西 、前溝開三灶: 1959 年成立農業合作社: 1961 年石險正面 中間修建四孔學校窯洞 , 四十里鋪鎮小家 塔村有名的田農(田潤生)老師為學校題 寫"梓里永澤"四個字: 1967 年至 1972 年 修建石險東側四孔窯洞(其中第三生產小 隊兩孔) : 1969 年文革時期 , 佛殿昴佛廟被 拆除: 1974 年修建書案塔西側下梁下面 7 孔學校窯洞 ,  后賣給村民: 1972 年石險場 院第一 次改造: 1974 年石險場院第二次改 造 ,將爛石灘填平、箍起涵洞 , 并修建石險 東側向南延伸六孔學校窯洞: 1985 年增建 四孔學校窯洞(與前六孔一線) : 1988 年改 修路洞上面龍王廟:2014 年石險場院第三 次改造 ,  之前一 場洪水將石險徹底沖垮 , 涵洞局部坍塌 , 村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重 新箍起涵洞 ,加固硬化:2019 年由李自新 、 李亞飛各出資三十萬元人民幣 ,全體村民 集資若干 , 加之政府撥款 , 共完成九十余 萬元村里有史以來最大工程一綁石畔 、 修建戲臺 , 李 自新為戲臺題寫"蒲家圳群 眾舞臺"七個大字: 同年 , 張岳飛通過自己 單位的力量 ,移除了存在安全隱患的變壓器 :2020 年由政府撥款安裝了 87 盞路燈 。 從此徹底解決了村民活動場地不足的困 難 , 石碴場院變為石碴廣場 , 成為本村名 副其實的政治、文化、娛樂中心 。

七、教育與文化

村里真正辦學是從解放后開始的 。 1949 年底 , 老共產黨員 、有識之士李漢應 聘請韭園溝有名老師王學溫來本村辦學: 那時 , 國家一 窮二白 、百廢待興 , 人們忙于 農活 , 只能半耕半讀 , 或夜校 , 或冬學 。在 李德明家 一 孔破舊冰涼但充滿文化熱度 的窯洞里開始了文化接力: 剛開始 , 只有 七八個學生 ,  從此播下了讀書的種子 , 蒲 家圳人身上開始流淌知識的血液: 1950 年 本村自教 , 由李世才、李萬軍任教: 1952 年 修建"民眾學校" 。  兒童爭先恐后 ,積極入 學 ,碩果累累 。李潤芝(李萬榮長女)本村 小學畢業后 ,繼續深造 , 1963 年大學畢業 , 主修熱能動力裝置專業 , 后供職于西北電 力設計院 , 高級工程師:李志仁(李志強長 兄) , 本村小學畢業后 , 繼續深造 , 1967 年 畢業于蘭州鐵道學院 , 本科 , 主修鐵道建 筑專業 ,后供職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鐵路 局 ,高級工程師 。他們是建國后文革前 ,蒲 家圳村最早的高學歷人才 , 不僅展示了 自 己的才華 ,  更體現了蒲家圳村辦學校 、重 教育卓有成效 。

1961 年學校搬遷至正面四孔窯洞(民眾學校興辦粉坊) , 1963 年國家派來外地 教師劉鳳英老師 , 村黨支部 、村委會起用 有文化的媳婦和回鄉知識青年任教 。一直 辦小學前三個年級 。

20 世紀 70 年代是蒲家圳學校第一 個 黃金時期 。1974 年村里迎來公派老師楊橡 楹 , 1976 年來了公派老師王有和:  與此同 時 , 村黨支部 、村委會先后吸收 一 批優秀 回鄉知識青年充實教師隊伍 , 給學校注入 新鮮血液 ,  呈現出 一 派生機勃勃的新局 面 , 教學工作逐步規范化 , 適齡兒童入學 率大幅提升 ,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教學 質量穩步提高 ,每年全鄉文化課評比總是 集體名列前茅 , 人才呈現噴薄態勢 , 后來 在社會上有 一 定影響的都是小學就讀于 這個教育繁榮的七十年代 。

體育運動得到空前重視 , 成立了排球 隊 , 籃球隊 , 乒乓球隊 、羽毛球隊: 學校成 為綏德縣體委女子排球培訓基地 , 受到縣 體委主任李萬祥的高度重視 ,  楊橡楹 、王 有和先后親自任教練 , 涌現出一批優秀排 球女將 , 李瑞霞(李保銀五姐)任隊長 , 也 是主攻手 ,這十幾位英姿颯爽的姑娘因參 加綏德縣 、府谷縣排球比賽 、榆林地區運 動會及各類大大小小的比賽所向披靡 , 名 噪一 時 。在一 次全縣排球比賽中 , 面對十 一支各路強隊 ,她們力挫群雄 ,連戰連勝 , 勇奪冠軍 , 榮獲綏德縣體委頒發的"十 一 戰十 一 捷"獎狀 , 極大地提升了蒲家圳學校的聲譽 。

1977 年辦起帶帽初中 , 1978 年中學停辦 ,  之后學校一 直以完全小學形式存在 , 直到 2011 年停辦 。

改革開放后 ,  教師隊伍不斷更新 , 教 師素質不斷增強 ,  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0 年前后 ,  教學質量再次達到高峰 , 一 批優秀小學生后來考入知名高等院校 。如 果說七十年代是蒲家圳辦學的第 一 次高 潮 ,  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數量上 ,  那么 2000 年前后的第二次高潮 ,表現在數量多 質量高 。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復后 , 李鴻源率先 以"老三屆 " (1966、1967、1968 年初 、高中 畢業學生 。  因受文革影響未參加高考) 的 身份考上大學 , 從此 一 發不可收 , 源源不 斷 ,層出不窮 ?,F有中專畢業生 37 名 , 大 專生 106 名 ,本科生 150 名 ,研究生 20 名 , 博士 3 名 : 鄉科級干部 27 人 , 縣處級干部 18 人 ,地廳級干部 1 人:正副教授 6 人 , 高 級工程師 4 人 , 中學高級教師 6 人 , 主任 醫師 1 人 ,  攝影師 3 人 ,  小學高級教師 2 人 , 國家三級演奏員 1 人 。村民尊師重教、 不遺余力培養子弟的觀念深入骨髓:李增 茂 一 家 6 兒 1 女 , 張文軍一 家 5 女 1 子大 部分通過讀書考學跳出農門 。蒲家圳人才 輩出 ,譽滿鄉里 ,被稱為"人文之村"。

1951 年冬 ,村里聘請小白家溝白常富 來村指導秧歌 , 學徒有李桂枝 、李增恒 、李世厚 、李宏均 、李萬成 、張銀強等 , 并請閆 家溝秧歌隊參與演出 。從此 , 蒲家圳秧歌 隊成立 ,  每年與鄰村互請出演: 1955 年獨 立登場 ,  一 出場就蜚聲鄉里:20 世紀五十 年代后半期 , 總政歌舞團 、八 一 電影制片 廠不止一 次來村采風 ,  人們奔走相告 ,喜 上眉梢 ,  熱烈歡迎國家頂級文藝院團 ,用 最好的飯食一餃子 、油糕 、粉湯 、雜面抿 節招待來自京城的貴賓 ,招待點通常設在 李富堂家: 1965 年演出大型歌劇《白毛女》 《三世仇》震撼全縣 。同時也培養出一代代 名角 。著名民間舞蹈藝術家"六六旦" , 陜 北挎鼓子名角李桂枝 ,  說唱名角李宏均 , 還有后來的李鴻源 、李保平等就是在這種 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成長起來的 ?!督椀驴h 志》載:"本縣著名民間藝人李增恒(藝名 六六旦) 和吳繼業的二人場子遠近聞名 , 尤其是男扮女妝的李增恒 ,其表演舞步輕 盈 ,舞姿靈巧 ,感情細膩逼真 ,走起來如水 上飄,似風擺柳 。他多次赴榆林地區、陜西 省(西安)和北京演出,均獲好評 。1963 年, 他受聘為中央歌舞團和部分省市歌舞團 傳授表演技藝 , 1982 年 ,  文化部調榆林地 區民間歌舞團赴京演出 ,他與霍向東合演 的二人場子被首都文藝界譽為  '塞上明 珠',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中國北京召開'亞洲地區保護和發展民間舞蹈會議' ,代 表們觀后,稱贊為'真正的民間舞蹈' 。

  "2018 年正月 , 在李 自新 、李亞飛和李小琴資助下 ,舉行了以"弘揚傳統文化 、贊 美農村生活"  為主題的綜合文藝活動 ,包 括大秧歌展演、小節目表演、沿門表演 、對 聯橫幅展示 、攝影展等內容 ,規??涨?,氣 勢宏大:觀看者摩肩接踵 ,絡繹不絕 , 市縣 鄉領導親自登場 , 陜北著名民歌手賀國豐 友情出演 , 天津 、山西等附近省市眾多攝 影愛好者前來采風 ,許多"美篇"作品在網 上流傳 ,經久不衰 。

在老一 輩藝術家影響下 , 蒲家圳成為 聞名遐邇的"文藝村"。

蒲家圳 , 這 一 方厚重的黃土地 , 留下 了先輩艱辛生活 、不屈追求的足跡: 生活 在這里的人們秉承"勤勞 、節儉 、重教 、明 禮"的村風 , 踐行"務實 、忠孝、文明、和諧" 的村訓 , 堅守 自強不息的信念 , 發揚艱苦 奮斗的精神 ,  創造了一 個又一個奇跡 , 生 命的光芒猶如 一 顆璀璨的明珠在陜北大 山深處熠熠生輝 。

(作者:李紅永 ,榆林中學;李博 ,榆陽 區能源局;李維東 , 蒲家圳村黨支部副書 記)


亚州免费黄色网站,国产aⅴ仑乱午休被,中国丰满少妇一级毛片,亚洲精品最快更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