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古城榆林的一 張名片 ,亦 是古城榆林文化的又一特色 , 而這一文化 特色也是由"軍事重鎮"派生出來的。榆林 從明初就派遣江南之兵瞭守 ,后來又有中 原和江南的"防秋""備冬"將士強化兵備 。 建衛后 , 屯軍數量越來越多 , 且不斷有江 浙、湖廣一帶軍官成邊駐榆 。這些將士在 這荒漠小城生活枯寂不適 ,難免思鄉 ,便吟唱家鄉小曲小調排憂解愁 。日久天長 ,這些曲調便在軍營中流傳開來 。更有甚 者 ,一些官員來榆帶著家眷 、侍女 、歌伎 , 茶余飯后聽她們演唱 。這些小曲小調從 軍營 、官宅官院里傳出 , 里巷中的市民慢 慢就聽會了 , 學著唱起來 ,并夾進了方言 土語 ,便形成了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有一 個獨特的演唱形式 , 就是男扮女聲(時髦 語曰 "反串") 。榆林舊時的婦女嚴守婦道 , 一 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 她們即使聽會了那些曲調 , 也不會開口去唱 , 偶 有開口學唱者 , 也會遭家里人管教制止 , 令"不要丟人現眼" 。而只有那些商販 、工 匠們才興口隨唱 ,并學著女聲逗樂 。這樣 日常久之 , 就形成了男扮女聲的演唱形。
榆林小曲何時形成尚無定論。有人以 明武宗幸榆( 1518 年)在太乙神宮(凱歌 樓)駐蹕 ,每日歌舞彈唱為因由 ,但此并不 能說明就有榆林小曲為武宗演唱 。迄今最 早記載演唱榆林小曲的是 , 明嘉靖戊戌年(1538)都督白棟 ,銀州(米脂舊稱)人 ,《延 綏鎮志》為榆林人 ,撰寫的《明忠憲大夫都 察院右金都御史榆浦崔公(鏞)暨配恭人 ( 一 品夫人)蘇氏合葬墓志銘》,其中載: " 公歸里 ,事昭武公(崔經:崔鏞之父昭武將 軍)及繼母王太淑人(三品夫人) , 孝養備 至 , 日萃弟、侄諸子侍食進觴 。弟鑰(后來 成為綏德衛指揮)善越音 ,公雜以秦聲 , 間 出童孺語以悅親 。"此處的"越音" , 當為榆 林小曲的最初的音調(明萬歷年間) 。其時 亦未稱"小曲" , 可見 ,稱為"小曲小調"最 早亦在清代 。據《榆林府志》記載 ,康熙九 年(1670) ,譚吉瑰(浙江嘉興人)任榆林城 堡同知 ,此人好聲色 ,從家鄉帶來歌伎 、樂 班演唱取樂。至此 ,榆林城內"文藝甚繁" , 經常是 "夜半曲聲聽滿城" , 后被人稱為 "韶音" 。清同治年間 , 總兵劉厚基平"回 亂"后留守榆林 ,其部皆湖湘將士 , 又帶來了"湘楚音"。由"越音"、"韶音"、"湘楚音" 漸漸傳播開來 , 又雜以方言 , 形成了獨具 特色的地方音樂 ,俗稱小曲小調。演唱、演 奏小曲小調的多是些小手工業者 ,用榆林 話說 , 他們盡是靠耍手藝生活的人 , 工余 后彈唱娛樂 ,本身是一種玩耍 ,故稱"耍曲 子" 。耍曲子不用衣裝道具 , 無需粉墨登 場 ,簡便易行 ,流傳廣泛 ,但凡老榆林人都 能哼達兩句 。小曲小調出了榆林城便聽不 到了 ,有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
榆林民間依靠口傳身教的小曲小調 , 到民國時期 日臻成熟 ,不斷完善 。 民國到 共和國前期(上世紀) , 出名的演唱者有張 云亭(諢號冰巴涼) 、文子義(泥瓦匠、諢號 文長久) 、吳春蘭、胡英杰、李天民等;古琴 師李醒華(俗名李八斤);揚琴師:銀匠王 級三、賣糕的冉繼先 、市民羅新民等;琵琶 師:銀匠王子英(王級三之侄) 、三弦手:鐘 表師胡福堂 、制藥工王青(王子英之子) ; 京胡手冉繼先 。榆林的小曲小調建國后被 定名"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的形式有單曲與套曲之分 。 單曲即無論曲目有多少段唱詞 , 只用一個 曲調演唱 , 藝人們稱為 一 字調 , 音樂學稱 為小調;套曲即大調 , 一 般指兩個或兩個 以上曲牌組合的曲調 。無論單曲或套曲 , 皆可由 一 人演唱 , 或二人對唱 , 或多人演 唱 。其伴奏樂器主要有琵琶 、揚琴 、秦箏 (方言稱"股則") 、三弦、京胡及瓷碟 ,后來又加人二胡、笛子、中阮 、大提琴等 。其演 唱方式除了男扮女聲外 , 唱詞中常夾有襯 字和道白。
榆林小曲的廣泛傳播已形成 一 種風 俗 , 它的傳播渠道和時間說明 , 其源頭是 明清江南俗曲 , 其內容 、形式都是在江南 俗曲基調上經榆林人承襲、改造、加工 、創 新形成的 , 滲透著榆林市民的聰明和智 慧。如 ,伴奏樂器使用京胡 , 吸收了京劇的 某些音素;加人二胡、笛子 ,特別是大提琴 等 , 吸收了西洋音樂的許多音素;尤其是 創造并自制"榆林箏"及其不斷發展的演 奏技法 , 傳承了秦箏及其演奏技法 ,更體 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而演唱方式也不斷 改進 ,增加了女性演唱和女性表演唱等形 式 。榆林小曲的唱詞亦不同于陜北民歌那 樣直白和口語化 , 而是詞藻華美 、工整嚴 謹 、含蓄優雅、富有韻味 ,體現了榆林城的 文化藝術風雅。
榆林小曲在四五百年的形成和發展 過程中 ,有過興盛 ,也有過坎坷。初是女人 不能唱 ,又是不登大雅之堂 。五四運動后 婦女解放 , 使女子敢于涉足這一領域 , 張 口唱開了"俗曲" 。新中國成立后 ,黨和政 府十分重視這一 民間文化瑰寶 。1953 年 、 1957 年 , 陜西省 、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 先后分別在西安 、北京舉行 , 榆林小曲登 上了大雅之堂 ,并有女子演唱 。吳春蘭女 士的演唱 , 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后 , 給予高度評價 。毛澤東主席還好奇榆林人怎唱 他家鄉湖南的曲調? 50 年代中期 ,上海音 樂學院于會泳先生整理編輯了一本《榆林 小曲》選本 , 使榆林小曲在全國音樂界有 了名聲 。"文革"中 , 榆林小曲被作為"四 舊"禁止演唱 。改革開放后 ,榆林小曲又獲 得了新生 ,并被列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名錄》。 1979 年 ,李云禎先生收集 整理了 55 支《榆林小曲》詞曲和 15 首器 樂曲登載在《榆林文史資料》,使這一傳統 文化奇葩得以傳承 。2005 年 ,榆林城成立 了"榆林小曲研究會"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 產榆林小曲傳承人王青先生 (王子英之 子)任會長 ,在他和一批小曲演唱 、演奏者 努力下 ,榆林小曲已走進校園 ,走人課堂 , 有了新 一 代傳人 ,并不斷發揚光大 , 在全 國各地演出 。新的演唱傳人有林玉磐 、梁 梅 、高文霞 、王燕 、尤蘭芳 、梁玲 、要峰 、白 秋芳 、郭紅艷 、杜紅娜等;演奏者有王青 、 李天民 、葛智、胡旺財 、李元利 、趙忠林 、崔 子樹(崔鏞十五世孫)等 。近來 ,霍向貴先 生又公開出版了一部《榆林小曲》,并請榆 林籍音樂學家 、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喬建 中(崔鏞十四世孫女之孫)先生作序 ,使榆 林小曲進一步得以發揚光大 。
(作者: 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原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