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張季鸞》
張季鸞(1888—1941),名熾章,榆林城人。畢生從事新聞報刊事業,被時人尊稱“政論家”、“一代報人”、“陜西三杰”。季鸞出生于山東鄒平縣。父親張楚林,清代進士,在山東省做過幾任知縣,后死于濟南。季鸞于1903年隨母回榆,曾在榆林、禮泉、三原等地就學。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并創辦《夏聲》雜志,鼓吹革命。1910年歸國,應同盟會員于右任之邀,赴上海主辦《民立報》。1912年經于右任薦舉出任臨時政府總統秘書。曾為孫中山起草“大總統就職宣言”,并用電報向《民立報》報道了這一新聞,是中華民國建立的第一條新聞。嗣后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先后創辦《民信日報》、北京《民立報》,主辦《中華新報》,接連發表社評,揭露袁世凱、段祺瑞喪權辱國、殘害民眾的罪行,曾兩度身陷囹圄,但均因輿論壓力被釋放。1926年他流亡天津,恰遇留日同學吳鼎昌、胡政之。三人商議辦報,時值舊《大公報》???,聯合籌資5萬元,接辦了《大公報》。張季鸞出任總編輯,擬定“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力圖使《大公報》成為一份反映中國自由輿論的喉舌。新改版的《大公報》多次以榆人化名撰文,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公然提出:“親俄之工潮當禁止,皆吾人之作對者”,擁護國民黨政府;反對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但他反對蔣介石大肆屠殺共產黨員,指出:“此誠政治上之最大黑暗,為革命時代不能容也”;揭露國民黨政權腐化現象,大聲疾呼“文明在哪里?主義在哪里?對同胞大眾扶助否?教導否?曾不加剝削否?”他因社評言簡意賅,潑辣敢言,稱譽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