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
趙通儒回憶(節錄)
從“五四”之后至一九二三年,雖然他們[編者注:指魏野疇、李子洲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北方局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但由于當時黨的本身在全國皆屬萌芽時期,他們各人因為職業、環境的條件限制,所以,遇著到了北京,有會議,有分工,有共進社作半公開的外圍掩護而活動,到了各地,各人就職之后,只能互通音訊,與北京保持聯系,一切工作活動,完全以各個人為中心,酌情盡力進行,而無正式的組織形式。尤其為了防止封建軍閥的摧殘,完全是極端秘密,極端慎重條件,極機巧地進行活動,人們很多人知道李子洲、魏野疇等是新領袖新人物,但不知是共產黨員?!霈F黨員兼團員、團員兼黨員。黨、團員共同在黨內過支部生活,分□為黨團員各在黨與團的支部中過生活。兼黨員的團員及團的領導分子在黨的支部中也過生活。
(原題是《西北黨的沿革》)
李子洲任四師校長后,為請教員又專到北京找王復生,并與王[復生]共同拜訪李大釗,報告了在綏德的活動。訂下秘密通信方法及地址。批準李和王懋廷暫以北方局直屬特別通訊黨員赴陜北建立黨與團的陜北支部,一俟有三、五人至七、八人后正式成立支部。以支部與北方局直接往來。
學校于七月十五日(農歷)開學,李子洲在開學典禮、全校同會[?]、各班班會、課堂上公開講授馬列主義淺說,社會主義淺說,資本論概要,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共產黨宣言,并親自和分派教員報告時事、直奉戰爭、政局變動、中國革命、十月革命,進行宣傳教育。王懋廷在國文教學中□的馬列主義著作向學生□,并于晚自習時找各縣各班學生談話,了解調查陜北各縣狀況及各個學生家庭成份、思想、行為、求學目的,物色黨團員發展對象。到十月十日先后在學生中找到白明善、杜嗣堯、李蓉鑒、馬瑞昌、杜振庭、喬國楨、楊應舉、羅百福、鄧重慶、趙仰云[?]十人發展為青年團對象,正式建立支部,白 [明善]、杜[嗣堯]、李[蓉鑒]、馬[瑞昌]四人因年已在十八歲以上,成為團員兼黨員。在教員中吸收田毓藩、李致煦為黨員,建立黨的第一個特別支部,李子洲任支書,王任付[副]書記?!嗄陥F初由王懋廷兼任小組長和支書,繼任為白明善,王以支部付[副]書記領導與指導團的一切工作。黨團支部領導學生會,參加校政,領導四師學生進行街頭講演,反對軍閥混戰、歡迎孫中山北上,組織國民會議促成會,反對拉差,反對貪官污吏。
(1959年《黨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由李子洲、王懋廷僅有的兩個北方局通訊員,在學校開門開課的第一個月內,迅速建立了黨與SY的第一個直屬北方局的特別支部。李校長親任支書,王先生親任團支書,黨支部干事。學生中,年齡最大,家境貧苦的白明善等數人首先入團轉黨。教員中田毓藩也最早入黨。公歷十月十日的雙十節國慶節時,計有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十人,黨員三、二人,跨團兼黨的黨員三、五人。兩個初生的黨與團支部已成為領導學校、學生一切革命活動的核心了。不久,因歡迎孫中山北上,反動統治當局,榆林陜北鎮守使,北洋軍閥余孽、曹錕的干兒井岳秀,陜北土皇帝,開始注意四師,注意李、楊、常、王,發出“年青人辦學校、教書,怎么歡迎起江洋大盜孫中山來了!孫文叫青年學生歡迎,將置我于何地?!”的咆哮了!陜北的地主、豪紳、政客、官僚、井氏附庸也開始嘟噥:“李子洲的學生,不好好念書,老在街上講這講那,天上地下,不知說些什么?造反呀?”……
(原題是《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沿革簡述》,1962年8月
15日.張清緒抄于子長招待所,原件存于省委黨史研究室)
馬瑞昌,綏德縣人,年在二十上下,貧農,父為老知識分子,精數學數理,人亦開明,入黨入團第三人(入黨入團第一人白明善,第二人杜嗣堯),擔任過西北學聯等工作,畢業后教書為職業……在土地革命左右病死,死前失去聯系,大概還可能未落入失足分子或不革命、反革命分子。起初好,無結果。
(摘自趙通儒1959年3 月 25日《四師學生中最早參加黨
與團的十人》,中共榆林地委黨史研究室檔案,案卷號:4)
趙通儒生平簡介:子長縣人,生于1908年,1924年秋—1927年春在四師三班上學。1925年入黨。曾任綏德團地委書記,黨地委常委。1928年在苗家坪籌備成立陜北特委,1929年任清澗縣委書記,1930年—1935年初到北京先后在國立俄文法政學院等校學習,1935年春回三邊,1938年任伊盟工委書記[后任]陜甘寧邊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監察署西北分署秘書長等,1969年3月19日病故于瓦窯堡。
(1984年4月9日根據中共子長縣委黨史辦公室電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