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集錦
“文化大革命”期間榆林地區工業發展情況
作者 高 霞
提起十年“文革”,大家的印象多是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的批判文章、困頓的國民經濟以及窘迫的物質生活。但對榆林而言,這十年卻是工業發展的一個大繁榮期。榆林人以國家大力扶持地方發展“五小企業”為契機,積極利用西安市對榆林的工業援助,大力發展基礎工業,同時積極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使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工業企業迅速發展
“文化大革命”前,榆林地區工業主要集中在榆林縣,榆林縣工業產值約占全區工業產值的70%,行業結構以毛紡、制革、畜產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1970年起,國家實行扶持地方發展“五小工業”及適當擴大地方權力的政策,榆林地區電力、化工、機械等基礎工業建設規模顯著擴大。“文化大革命”十年間,榆林地區縣屬國營工業快速發展,地方工業初具規模,工業經濟在全區經濟中的地位明顯加強。
“文化大革命”前期,受動亂影響,工業生產下降明顯。至七十年代初,工業生產以恢復原有企業生產秩序為主,基本沒有新增企業;1970年至1973年是榆林地區工業建設的重點發展期。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貫徹“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總方針,毛紡、制革等傳統工業繼續擴大的同時,在西安市援榆建設小組的幫助下,大力發展“五小工業”,全區規劃建設了一批工業企業,電力、化肥、建材、煤炭、農機具等基礎工業的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相繼建成了榆林、府谷、米脂火電廠,清澗東風水電站,榆林、米脂化肥廠,神木、吳堡水泥廠以及一批農機修造、小煤窯、油脂加工、白酒加工等企業。僅1970年全區完成工業建設投資總額1289萬元,相當于1949至1969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74%。全區鄉以上工業企業由1969年的209個發展為1973年的334個,增加59.8%;“文化大革命”后期,又相繼新建了子洲火電廠、化肥廠,橫山響水電站,府谷水泥廠以及部分縣辦煤礦。同時農村集體企業迅速增加,成為大躍進以后社隊企業發展的又一高潮期。
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高。196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790多萬元,到197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增加到2890多萬元,至1976年達到8500多萬元。與“文化大革命”前比,每年平均遞增15.1%,其中1970年至1976年,每年平均遞增19.8%。各縣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至1976年,全區12個縣工業產值均超過百萬元,除榆林縣外,其他11個縣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2%。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占比由1965年的15%提高到1976年的25.2%;工業的發展也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化肥、農用機械的大量生產和發電量的增加也為全區摘掉長期吃返銷糧的帽子作出了貢獻。
工業學大慶運動重新被重視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工礦企業派性斗爭不斷,生產無人管理,工業學大慶不再被提及,全區工業生產下降明顯。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后,工業生產開始穩定,但主要是恢復企業原有的生產秩序。1971年9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制定的陜西《省委匯報會傳達提綱》中,明確提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深入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在《省委匯報會傳達提綱》的貫徹過程中,榆林地區的工業學大慶運動重新被重視起來。
1971年是“四五”計劃的第一年,6月3日,中共陜西省委關于轉發《陜西省計劃會議紀要》的通知,要求所有企業必須高舉“鞍鋼憲法”旗幟,大力開展“工業學大慶”群眾運動,扭轉企業收支無計劃,領料無手續,消耗無定額,工時無記錄,成本無核算,質量無檢驗,節約無措施等問題。堅持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或健全領退料、質量檢查、安全生產、成本核算等必要的制度,并根據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建立新的規章制度。所有企業都要全面完成產品數量、品種、質量、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凡質量下降、原材料消耗太高和因管理不善長期虧損的,都要查明原因,限期扭轉。
1972年全國計劃會議要求企業以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進行整頓,為了進一步貫徹全國和省計劃會議精神,深入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群眾運動,7月5日至15日,地委召開了工業交通工作會議。會議以深入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群眾運動為主題,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整頓和加強企業管理,廣泛開展勞動競賽,并對完成和超額完成當年各縣生產建設任務做了具體部署。會后計委工交口各主管局組織一批力量深入基層,一方面督促檢查這次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抓點帶面,對工交企業進行認真的整頓,總結經驗,推動工業學大慶運動持續發展。1972年7月,全區手工業系統學習傳達全國日用品工業會議精神,通過工業學大慶運動,整頓企業,抓行業的薄弱環節,對服裝鞋帽企業制定行業標準,全區進行以質量為中心的行業檢查評比,促進了日用工業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居民日用工業品自給率提高,相應地改善了群眾的生活需求。1973年4月,地區工業生產會議召開,要求全區工業戰線迅速掀起增產節約運動,加快工業生產步伐,使工業總產值穩步上升。1973年底至1974年初,地委召開了工業工作會議,要求加強企業整頓,提高管理水平。經過一系列的整頓,1972年至1973年,全區列入國家計劃的主要工業產品多數完成和超額完成了計劃,許多支農產品成倍的增加。
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開展后,全區工業生產一度出現混亂局面,工礦企業派性斗爭回潮,工業生產又有所下降。1975年進行全面整頓后,工業學大慶運動又熱烈地開展起來了。1975年1月中旬,地區革委會召開全區工交系統工業學大慶經驗交流會,并給先進單位頒發了獎狀。這次會議肯定了工業學大慶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推動了全區工業學大慶運動的開展,會后一些縣也相繼召開了工業學大慶經驗交流會。1975年3月,中央《關于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下發后,全區工礦企業通過重點整頓老大難單位,大搞技術革新挖掘企業潛力,整頓領導班子,加強企業管理,掀起了工業學大慶運動熱潮。在生產方面,全區工交系統以“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為口號,抓緊完成生產計劃,1975年上半年工業總產值比1974年同期增長26.6%,實現了省委提出的上半年保證完成計劃48%的要求。與此同時,全區手工業系統通過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對全區中小農具生產進行全面檢查,主要解決利大大干、利小小干,不愿生產小農具,致使中小農具出現供應緊缺的問題。7月召開全區中小農具、五金制品行業推優、雙革流動現場會,會議提出對中小農具生產實現流水線作業,推動了中小農具生產的發展。其中,清澗縣農機廠試制成功陜清LS-14型沖土高壓水槍,榮獲工業機械部科技成果獎。10月召開了全區第一次木器產品質量評比會,對進一步發展木器生產起到積極作用。1975年10月榆林電廠擴建工程中,廣大職工在專業安裝單位不能如期安裝的情況下,發揚大慶精神,不等不靠,開展發電機組安裝大會戰,自己動手解決了發電機組安裝問題,受到了地委的表彰。至1975年12月,榆林地區工業總產值完成全年任務的102%,交通運輸部門貨運量完成全年任務的106%。電力工業提前55天實現全年總發電量計劃,總發電量和總產值都比1974年同期增長65.9%。農電線路的建設,也提前60天完成了全年任務。
“文化大革命”期間榆林地區的工業學大慶運動,由于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也出現過偏差。但學習大慶人自力更生、艱苦風斗的精神,學習大慶依靠工人階級、工程技術人員和領導干部三結合的方式管理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工業生產發展的作用。涌現出的一批工業學大慶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為全區工業的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