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古今榆林  > 榆林概況  >  民族民俗

陜北窯洞

瀏覽量: 2382   發表時間: 2021-01-27 22:58
打印本文

窯洞,是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建筑之一。在陜北,是群眾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空間,也是陜北的一道風景線。

走進陜北,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中錯落著各式各樣的窯洞:土窯、石窯、磚窯、接口子窯、薄殼窯、柳把子窯、土基子窯、地窨子窯、崖窯等等。

土窯洞是陜北最原始最古老的窯洞。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風從遙遠的北方把黃土吹到中國的西北高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這塊面積廣闊、土層綿厚的黃土地。很早很早,我們的祖先就在黃土高坡上發明了土窯洞。

《詩經·大雅·綿》中即有“陶復陶冗,未有家室”的吟唱??梢哉f,從軒轅黃帝始,陜北先民就居住在窯洞內,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土窯洞是很容易刨挖的。土窯的地基多選用膠土山坡,先剖開崖面,然后開一個豎的長方形口子,挖進去一兩米以后,便朝四面擴展,修成一個雞蛋形的洞,再用寬镢刨光窯面,抹上粘泥,有時為了固實,窯頂間隔用柳椽支撐。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者可達20多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小方窗,僅1平方米左右,光線甚暗;另一種是半圓窗,約有3—4平方米,光線較好。有的在土窯洞內還修爽堂,擴大居住空間。土窯洞冬暖夏涼,修造容易,但窯內墻壁難以粉刷,窯面子容易風化雨蝕,山崩土陷易坍塌。

為了彌補土窯洞的缺憾,于是有了接口子窯洞、石窯洞和磚窯洞,而最美觀且牢固的是石窯洞。

石窯洞的建筑材料是石頭,是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面子頗講究,有薄石斜砌活、錘子活、皮條鏨活,細鏨鑿面活,還有水磨石活,常見的是細鏨鑿面、白灰勾縫的,窗戶皆是圓窗。

臨河川還有在石崖上挖的孔洞,這叫石窟,多為神佛居住,子長有鐘山石窟,米脂有萬佛洞石窟,榆陽有懸空寺石窟,府谷有石窟溝石窟。毛澤東在志丹住過的窯洞就是一種石窟。靖邊青陽岔有在半崖上雕鑿的窯洞,那是崖窯,是躲避匪禍的。有的崖窯里有井泉、有倉庫,設計頗用心,建造頗費力,至今雖不住人,但遺跡仍在。當然,也有土崖窯,子洲駝耳巷就有。

磚窯和石窯大同小異,只是建筑材料用磚而已。

陜北受苦人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有三五孔窯洞和心愛的婆姨。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這才是日月。因此,修窯是一家中大事,群眾修窯前必請風水先生看地勢、定方向、擇日子。修窯有挖地基、做窯腿、拱旋、過窯頂、合龍口、做花欄、倒旋土、墊垴畔、安門窗、盤炕、砌鍋灶等工序。修建時鄰居和親戚朋友互相幫工,修成后有合龍口的風俗,居住前有安土神的風俗,住新窯喬遷時有暖窯的風俗,尤其是合龍口和暖窯比較有趣。

一院窯洞一般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一進三開。窯腿上多有小窯,敬祀天地神祗。窯洞都接窯檐,或用磚砌花欄,防止雨水沖刷窯面。佳縣、米脂、綏德、吳堡一帶,不少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窯前形成走廊,這叫穿廈,獨具一格,更為美觀。窯洞的門窗多用柳、楊、榆、椿之木。窗欞或曲或直,或長或短,或橫或豎,或斜或正,曲直交錯,長短相間,構圖或古樸典雅,或新穎別致,有丁字形、萬字形、蛇抱蛋、胡椒葉、十二蓮燈、八角樓等,也有雕刻花卉、彩繪油漆的,工藝講究,美觀大方,如美術圖案,貼上白格生生的窗紙,紅格艷艷的窗花,多姿多彩。窯洞多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吃水、種田兩便,群眾稱之為“水食相連”之地。冬暖夏涼,防火,防噪音,省建筑材料,容易修建,堅固,耐用。窯洞上面叫垴畔,垴畔上多栽樹木,窯洞前面叫鹼畔,鹼畔上多種蔬菜,一片生機盎然。

陜北的農家院子,寬寬敞敞,干干凈凈,墻上的串串紅辣椒,架上的堆堆黃玉米,雞叫狗咬,石磨石碾,豬圈牛棚,濃濃的黃土風情撲面而來。窯內鍋臺用清油和雞蛋皮皮砌成花朵,炕上有花花綠綠的炕圍子,鋪著白凈的秸秸皮席子,再鋪上羊毛氈,柜子、箱子、米囤,擺放有序。

窯洞上圓下方,符合“天圓地方”之說。陜北的男人和女人就住在這樣溫馨的窯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男歡女愛、繁衍生息??芍^天地人一體,陰陽和諧,怡然自樂。

窯洞里飄出了小米香、米酒香、菜肴香,飄出了信天游的歌子。

窯洞里走出了一個個走南闖北的陜北男子漢。

窯洞里走出了一個個溫柔賢淑的陜北女人。

詩人杜甫在陜北的窯洞里寫出了《北征》《羌村三首》等膾炙人口的詩篇。

在陜北的土窯洞里誕生了“陜人的光榮”大順將軍李自成?!懊拙朴宛x木炭火,團團圍在炕上坐?!痹娙速R敬之描寫的陜北鄉親待客的事兒就發生在窯洞內?!拔骞茸忧嗝缱訑瞪细吡桓?,一十三省的女孩兒數上蘭花花好?!碧m花花的故事也發生在陜北的窯洞里?!疤崞鸺襾砑矣忻?,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四妹子和三哥哥的故事也發生在陜北的窯洞里。

馬文瑞、劉瀾濤、杜斌丞、李鼎銘、杜聿明等名人都誕生在陜北的窯洞里。

作家柳青和路遙也誕生在陜北的窯洞里。

多少年來,陜北人憧憬著“三孔石窯一院墻,有吃有穿光景強”的日子。我曾在大理河畔橫山的一個山村做過調查,清末民國年間,這個山村的居民都住土窯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居住的是石頭接口窯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都修石窯洞。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使陜北朝氣蓬勃,充滿生機,如今陜北人的愿望終于實現了。陜北窯洞比以往講究了,排場了。瓷磚貼面,油漆門窗,窯里窯外,裝飾一新,窯內布局多樣,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自來水應有盡有,寬敞漂亮,更加舒適。

陜北有很多有代表性的窯洞。清澗高杰村的白氏窯洞四合院修建于清代,頗有特色。靖邊青陽岔有一個財主修有60多孔窯洞的四合院,并有很講究的大門門樓。子洲馬家溝岔張道源家的窯洞四合院也有氣派,榆林城內有諸多窯洞四合院,更是窯洞建筑之精品。米脂的劉家峁姜氏莊園、高廟山常氏莊園、楊家溝馬氏莊園在陜北很有代表性。是陜北窯洞的杰作,也是中國窯洞建筑的范例,這些莊園雄渾而大氣,高雅而精美,是陜北人創造的美輪美奐的建筑藝術杰作,諸多木雕、磚雕、石雕體現著陜北人的智慧!特別是馬家新院窯洞為標準的陜北建筑,外觀為哥特式門臉,中西合璧。1947年冬,毛澤東轉戰陜北時,就住在這個院子的窯洞里長達幾個月。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還在陜北不少窯洞住過。毛澤東在陜北袁家溝的窯洞里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詞《沁園春·雪》,在延安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的窯洞里,或批閱文件,或著述文章,或閱讀書籍。所以,毛澤東熱情地贊揚陜北“延安窯洞是革命的,延安的窯洞里有馬克思主義”,陜北窯洞功勞赫赫,殊榮多多!

窯洞凝聚的是陜北群眾的文化空間,凝聚的是陜北豐富的文化氣息,更重要的是陜北繁榮的標志。陜北窯洞,是陜北的風光!是陜北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是陜北風情的展示!窯洞是陜北的搖籃,她孕育了生命,孕育了愛情,孕育了夢想,孕育了不少有聲有色的傳奇故事,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陜北文化。

窯洞,像一只只大山的眼睛,張望著神奇的世界,張望著美好的未來。窯洞也像一把神奇的弓,遮風擋雨,庇佑著陜北老百姓。窯洞,還像一個月輪,陜北父老鄉親在這里過著酸甜苦辣、有滋有味的日子。窯洞,更像一顆沉思的頭顱,儲存著陜北父老鄉親深邃的思想,儲存著陜北父老鄉親千百年的夢幻。

因此,住進了陜北窯洞,就擁抱了陜北文化。

住進陜北的窯洞,就能聞到泥土的芳香,就能聽到小米的歌唱,就能欣賞窗花的艷麗,晚上睡覺,連做夢也是溫馨多彩的。

(本文來源于中紅延育紅色文化培訓)

亚州免费黄色网站,国产aⅴ仑乱午休被,中国丰满少妇一级毛片,亚洲精品最快更新网站